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日经中文网”(ID:rijingzhongwenwang),作者:日经中文网,36氪经授权发布。 据推算,全世界共有3千万阿尔茨海默型认知症患者,全球首款可抑制该病发展的药物将在美国投入使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美国渤健(Biogen)和日本卫材的新药“Aduhelm(Aducanumab)”。在药物需求高涨的背景下,FDA有条件地批准了这款新药。在日本,由于患者人数众多和价格昂贵,有人担心该药会挤压国家的医疗费用,新药获批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据估算,全世界有5千万认知症患者,阿尔茨海默病是其中占比6成的主要疾病。这是一种进行性脑部疾病,记忆力和思考能力逐渐下降,最终导致日常生活陷入困难。 新药可清除致病物质 虽然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但已经查明的是,患者脑部蓄积了一种叫做“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的蛋白质,逐渐导致神经细胞受损,并最终造成脑萎缩。很多科学家和制药企业认为,只要清除淀粉样蛋白,就可以阻止病情的发展,因此一直在挑战可阻碍淀粉样蛋白的药物研发。 但现实很残酷。美国研究制药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在截止2017年的20年里,各制药企业的治疗药开发项目为4胜146败。获得成功的只是以缓解症状为目的的药物,针对淀粉样蛋白的治疗药开发项目全部遭遇失败。 Aducanumab是使用蛋白质“抗体”(人类免疫的基础物质)的一种抗体药物。治疗对象为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据说只清除脑部淀粉样蛋白块的设计发挥了成效。以往的失败药物的作用原理是阻碍脑部淀粉样蛋白的合成,或者清除溶解到血液中的淀粉样蛋白。 患者使用Aducanumab之后,抗体会与淀粉样蛋白块结合。与抗体结合的淀粉样蛋白块会被人类的免疫系统判定为异种物质,并被免疫细胞排除。 另一个成功因素是用药量。一般而言,大脑有防止异物侵入的屏障,药物成分难以到达。锭剂等分子量小的药物成分能到达,而分子量大的抗体药物基本到达不了。渤健(Biogen)和卫材选择了最大限度增加用药量的方法。 已证明通过送达用药量的0.几%,可以去除淀粉样蛋白斑块。普通抗癌药使用的抗体药物的用药量为体重1KG服用3~5毫克左右,Aducanumab为10毫克,是普通药物的2倍以上。
2021-06-09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四十条资本”(ID:DsstCapital),作者:王满华,36氪经授权发布。 医美股连续下跌,与近期上市公司大股东高位减持不无关系。 “贷款25万买的,成本69.6元怎么办?”某个炒朗姿的股民,在贴吧发帖求助。 在过去5天里,医美龙头朗姿股份股价连续下跌,周二(6月8日)开盘再次一字跌停,收盘时仍有28万手封单,51.56元/股的价格相较高点71.6元/股已跌去近30%。前述股民的账面浮亏已达到6.4万元。 事实上,不止朗姿股份,整个医美概念都在“狂泻不止”。 截至6月8日收盘,医美板块较6月1日高点已连续下跌6个交易日,跌幅超过10%。除朗姿股份外,哈三联、华熙生物等活跃个股也有不同程度下跌,过去一周两只股票跌幅均超过10%。 许多高点上车的股民一脸问号:说好的下一个白酒呢? 医美概念掀减持潮:累计套现近30亿元,股民炸锅 医美股连续下跌,与近期上市公司大股东高位减持不无关系。 6月5日,朗姿股份发布公告称,股东申炳云拟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或大宗交易等方式减持其持有的约2000万股朗姿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4.49%。 根据公告,申炳云是朗姿股份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申东日和申今花之父,一季报时为公司第二大流通股东,持股4.49%,此次交易之后,其所持股份将会悉数清空。 如此清仓式减持,必然引起公司股价波动。 本周伊始,朗姿股份就收获了两个跌停板,截止6月8日收盘,朗姿股份报51.56元,跌停板封单已累积超过28万手。 对于减持原因,朗姿股份表示:“申炳云先生年事已高,本次减持系其本人生活安排和资产规划的需要。申炳云先生虽未在公司任职,但一直关心公司的长期发展,并且坚定地看好公司未来发展的前景,尤其对公司医美业务的发展充满信心。”对此,广大股民显然并不买账,叫苦不迭。 无独有偶,昊海生科、华熙生物、哈三联三家也于近期陆续披露了减持公告。 6月1日晚,昊海生科发布公告,公司第三大个人股东楼国梁因自身资金需要,计划减持不超过216.5万股的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1.23%;6月5日,华熙生物宣布公司股东赢瑞物源计划减持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480万股,拟减持股份数量占本公司总股本的比例合计不超过1%;6月6日,哈三联发布公告,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赵庆福计划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31.2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0.0987%。 除上述头部公司外,金发拉比、悦心健康、麦迪科技、海峡创新等也均在近期宣布减持或已减持完毕。套现金额在几千万到几十万不等。 如上图所示,上述公司5月以来大股东宣布计划减持或已减持市值合计近30亿元。 对于此次医美概念公司的大规模减持行为,外界普遍认为,这是“韭菜们”的一场狂欢过后,大股东们举着镰刀来“收割”了。 疯狂医美年:多家公司年涨幅达数倍,机构抱团加仓 过去一年,医美行业究竟有多火? 数据显示,年初至今,医疗美容指数涨幅已超过60%。与此同时,该板块也诞生了多只牛股,自2020年1月以来,朗姿股份累计涨幅达416%,市盈率达126倍。同期爱美客、昊海生科、华熙生物累计涨幅达276%、76.6%以及175%,市盈率分别达245倍、80倍、162倍。其中,朗姿股份股价曾一度摸上71.60元/股,较近两年的最低位翻了10倍以上,爱美客最高涨幅也曾超过800%。 市场火爆背后,自然少不了机构的推波助澜。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共有149家机构持有爱美客,合计占流通股比例达15.45%。根据wind资讯2020年年报数据,爱美客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有5家公募基金、1家保险、1家券商和2家私募,包括第二大流通股东、私募大佬葛卫东。 与此同时,同为“玻尿酸三剑客”的华熙生物、昊海生科也均在四季度获得机构加仓。 另据媒体报道称,2021年4月30日,朗姿股份接受26家机构调研,其中投资公司10家,基金管理公司9家,证券公司2家,寿险公司2家。 二级市场的火热情绪也烧到了一级市场。 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21年至今,投向医美赛道的资金已达近5亿元,该数字超过了2019年与2020年医美行业一整年的融资规模。 此外,投中网在《2021,那些涨疯了的“医美股”开始做VC》一文中曾报道称,包括丽人丽妆,奥园美谷、朗姿股份、爱美客、金发拉比、苏宁环球在内的医美股也将目光瞄向了私募股权市场,纷纷出资设立医美产业基金。 短期估值过高,机构认可行业仍大有可为 既然市场如此看好医美赛道,为何多家医美公司会选择在此时集体减持? 对此,有相关从业者认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医美行业呈现爆发式地增长,时至今日,该板块估值已经偏高,泡沫较大,或许已经透支了未来的业绩。既然现在有了足够好的变现机会,大股东减持股票也算是顺理成章。” 川财证券也在报告中指出,整体来看,当前医美行业景气度较高,行业公司利润较好,但同时上市企业估值整体较高。 以爱美客为例,其市盈率水平已达到245倍,华熙生物也超过162倍,整个医美行业目前的总市值已超过万亿,远高于此前中信建投给出的2024年突破3000亿元的预测。 虽然机构普遍认为当前医美行业市场估值过高,但均对其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 中欧瑞博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从行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来看,美国与韩国医美起步早,行业已经步入成熟期。而中国医美市场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成长初期阶段,2019年我国医美项目渗透率仅为3.6%,远落后于日本11.0%、美国16.6%、韩国20.5%的水平。因此,参考美、韩医美20年以上的成长周期,推测国内医美市场仍有15年左右的快速发展期。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2020年间中国轻医美市场用户规模不断增长,在2020年用户规模达1520万,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1813万。用户规模的持续增长,表明中国轻医美市场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整个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监管的不断完善和规范程度的提高,医美行业也将加速洗牌,头部优质公司的优势也将日渐凸显,形成业绩和估值的双重提升。 安信证券认为,日常化、品牌化、合规化将成为未来轻医美发展的三大趋势。中信建投也指出,医美上游牌照和研发技术壁垒高,规范化程度高,但中游机构格局极度分散且不正规情况较多,存在更大优胜劣汰空间,品牌化、连锁化能力是未来机构加快跑马圈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壁垒所在。
2021-06-09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无忌”(ID:caijwj),作者:萧田,36氪经授权发布。 卤味市场的卤水被再次“搅动”。 5月31日,根据证监会官网披露:紫燕百味鸡母公司上海紫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已于5月下旬全部完成A股上市辅导工作,择日将正式递交招股说明书。广发证券担任辅导机构。 处于“聚光灯”之下的紫燕百味鸡,难免会被拿来和卤味上市三巨头周黑鸭、煌上煌与绝味作对比。有观点认为,卤味市场正式从“三国杀”变成“四国大战”。 不过,与主打休闲卤味的鸭界三巨头产品定位不同,主打“鸡”类产品的紫燕食品更侧重于佐餐消费。紫燕百味鸡想要与卤味“三美”夺食,分得一杯羹恐怕并不容易。 那么,“紫燕百味鸡”能否飞上枝头变凤凰? 加入卤味“三国杀”战局 “懒得烧菜,就买紫燕百味鸡”,这是众多紫燕拥趸的心声。作为一家诞生于长三角地区的全国性品牌,紫燕百味鸡成为了当地消费者回家路上顺路捎带的“吃食”。 这些开在菜市场、小区门口的紫燕百味鸡门店,每到饭点窗口必排长队。点一盒夫妻肺片,多加牛筋、猪耳和牛肉,成为大多数消费者心水之选。 严格来说,卤制品属于休闲食品,其发展也得益于休闲食品赛道所拓展的红利。 事实上,随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场景也日益丰富,中国休闲食品市场规模也在持续增长。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休闲食品市场之一,2020年行业市场规模高达7749亿元。根据预测,未来我国休闲食品行业将维持10%以上的复合增长。 事实上,在休闲食品细分行业中,卤制品起步晚、基数低,受冷链技术发展的影响较大,因此商机潜力巨大。而其口味多以咸辣为主,也越来越迎合国人口味。凡此种种,皆预示着其具备了广阔的发展潜力。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提供的卤制品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1-2018年中国卤制品行业规模从1301亿元上升至2594亿元,复合增速高达10.36%, 尽管市场规模巨大,也由此诞生了三家上市公司(周黑鸭、绝味食品、煌上煌),但就整个卤味市场而言,竞争格局依然较为分散、市场集中度依然较低下,大量市场份额依然由非品牌化的小型加工商分摊。 在整个行业都陷入激烈市场竞争之时,紫燕百味鸡却利用场景差异另辟蹊径——有别于休闲卤味,其将产品定位为“佐餐熟食”。当其他卤味巨头都围绕着“鸭”做文章的时候,紫燕加入鸡肉、猪肉、牛肉等原材,只聚焦于家庭正餐的消费场景。这无形中化解了卤味上市三巨头制造的强大“鸭”力,也由此获得了相对自在、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官网数据显示:紫燕食品目前在全国终端门店数量已超过4300家,产品覆盖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110多个城市。 财务数据方面,2018年至2020年,紫燕食品营收分别为20.02亿元、24.35亿元和26.13亿元;净利润则分别为1.23亿元、1.36亿元和3.88亿元。 相比之下,2020年“行业龙头”绝味食品全国门店为12399家(不包括港澳台及海外市场),营收为52.76亿元,净利润7.01亿元;而煌上煌全国门店为4627家,营收为24.36亿元,净利润为2.82亿元。 目前来看,紫燕营收和利润仅次于绝味食品,大有赶超“卤味第一股”煌上煌之势。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5年和2019年,紫燕食品还引入了两轮融资。一旦紫燕食品顺利上市,将有望一举改变卤味界长期以来由周黑鸭、绝味、煌上煌三足鼎立的格局。 跑马圈地加速布局 “掰掰手指,紫燕百味鸡都30岁了。当年四川人钟春发夫妇揣着创业梦想来到徐州,把钟记油烫鸭打响了名头,随后进军被称为‘鸭都’的南京,正式创立紫燕百味鸡。”官网中一篇文章这样描述。 国内卤味品牌大多从街边夫妻小店发家,紫燕百味鸡也不例外。 1989年,四川乐山人钟春发夫妇落脚江苏徐州谋生。由于此前在老家开过小餐馆,又发现徐州人非常爱吃鸭子,于是夫妻俩就结合当地人口味,将四川甜皮鸭稍作改良后开了一家小店,店面取名“钟记油烫鸭”。 食品受到热捧让钟春发很是兴奋,一连开了多家分店。短短几年时间,夫妻俩就把“钟记油烫鸭”铺到了徐州的大街小巷。 1996年,年迈的钟春发将“钟记油烫鸭”传给了儿子钟怀军。彼时身为教师的钟怀军无法两头兼顾,于是辞职下海。 随后,钟怀军做出“进军南京”的决定,让“钟记油烫鸭”不再仅仅是一家安居一隅的地方品牌。 南京素有“无鸭不成席”的习俗,在美食界被称为“鸭都”。一个四川人到南京卖鸭子,还是显得有点水土不服,所以起始阶段“钟记油烫鸭”卖得并不好。 钟怀军只得另辟蹊径:不再主卖油烫鸭,改而研发如今的主打菜品——百味鸡。 他从老家挖来卤菜师傅扩充产品品类。在百味鸡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夫妻肺片等川卤产品。随后又因为经常有燕子飞到店头做窝,所以更换品牌名,取“紫燕”代替“钟记油烫鸭”。 主打差异化的“紫燕百味鸡”不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了下来,还因当地市场上从未出现过四川麻辣口味,迅速在南京站稳脚跟。 2000年,钟怀军带领紫燕食品进军上海,次年门店数便突破500家。其确立了以上海为总部向江浙地区发展战略并向华东地区拓展。三年后,紫燕开始拓展华中市场,在武汉、芜湖开设生产工厂和直营门店,开始慢慢从长三角延伸渗透。 紫燕食品前期一直以直营模式为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的门店扩张速度都称不上“快”——2008年其门店数量才破1000家。 一直到2014年,打磨好中央工厂及冷链供应体系后,紫燕食品开始开放加盟。此后,紫燕又迎来国内卤制品市场五年黄金发展期,发展速度逐步驶上快车道。 2018年,紫燕全国门店数量已达2000家。2019年10月,紫燕百味鸡副董事长桂久强曾公开表示,“星巴克目标是今后在国内每年开一千家,我们的目标也是一样。到2025年,我们大约会开到1万家左右。” 桂久强同时透露,2019年,仅“夫妻肺片”这一道菜就可实现16亿元销售收入。 跑马圈地的同时,紫燕食品加速了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布局。 2019年12月,紫燕食品与农牧业巨头温氏股份签下8亿元合同订单,并与中粮集团达成战略合作。2020年2月,紫燕开始布局线上市场,大力推动非接触式外卖;同年6月,连云港二期工厂正式投产。 目前,紫燕百味鸡以3%的市占率排名第三(前两位为绝味鸭脖和周黑鸭),正在成为卤味行业的一匹“黑马”。 紫燕能否高傲地飞翔 “做餐饮的,现金流非常好,早上开门,晚上收钱。”在公开报道中,紫燕高管曾表示,非常多头部创投要来投资,但紫燕食品并不缺钱。 如今,不差钱的紫燕百味鸡也要谋求上市了。 据华创证券数据显示,卤制品行业前五名的市占率仅占20%。也就是说,市场留给头部品牌们抢夺、发展的空间依然非常巨大。 其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追随整个餐饮品牌化浪潮,行业品牌化趋势会更加明显。 为抢夺市场份额,各路人马都卯足劲跑马圈地。如门店上万家的绝味鸭脖,在处于绝对领先位置后依旧没有放缓开店步伐。周黑鸭也在紧锣密鼓开放加盟。而煌上煌同样表示,2021年的目标就是开店。 尽管主攻“佐餐”的紫燕目前还没有遭遇明显的竞争对手,但从制作工艺上来说,休闲卤味和佐餐卤味两者间的护城河壁垒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休闲类卤味品和佐餐类卤味的界限也在变得更加模糊。紫燕另一大焦虑是,过往的低调发展似乎正在阻碍与年轻消费者的进一步连接。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这些年来年轻人越来越不爱做饭,热衷于点外卖、吃便当,“方便、热乎,能填饱肚子就行”的饮食理念,正在对定位“带上紫燕,回家吃饭”的经营理念提出挑战。 尽管紫燕百味鸡也在适时做出调整——2014年入驻电商平台,此后又入驻抖音等新兴电商,但线上销量并不理想。以天猫官网旗舰店为例,销量过万仅两样单品:一是无骨鸭掌,另一个是柠檬无骨凤爪。其余品类均表现平平。 正基于此,“2025年开万店”的豪言目标,既是出于营收侧的美好期待,也是出于战略层面的防御考量。 紫燕食品目前采用中央工厂模式——集中生产全国配送。但在供应链环节,其仅有7个区域中心工厂,还有两座工厂尚在计划投产中。 相比之下,绝味食品便有投产及在建工厂20余家;周黑鸭则规划了五大生产基地;煌上煌也有六大生产基地。 作为佐餐类龙头企业,紫燕食品品类涵盖鸡、鸭、鹅、牛、猪和素菜,不仅制作工艺复杂,肉禽单品的供应链管理难度也更为艰巨。 这带来的最大问题便是:采用以“直营为引导,加盟为主导”模式的紫燕,未来在拓店、开店方面的难度会更高,对供应链密度要求也会更高,这就意味着成本会推高。伴随而来的便是,加盟商的毛利率以及单店盈利能力将会受到重大影响。 诚然,品牌连锁完全有能力替代小作坊生产,但在品牌尚未完全搭建孵化之前,老化的SKU却可以将市场直接推给街边的夫妻卤味店。 除此以外,紫燕百味鸡的研发创新能力也是其能否在“四国大战”中胜出的关键要素。 一个值得玩味的例子便是,紫燕百味鸡所卖爆款产品不是百味鸡,而是夫妻肺片,这一品类却诞生于25年前。虽然旗下后来推出过藤椒鸡、紫燕鹅等新品,但能让消费者记住的却只有夫妻肺片。 反观周黑鸭,2020年推出多维度产品组合如藤椒系列产品、真香鸭排和素菜系列,均获得良好的市场反响。数据显示,2020年周黑鸭新品收入贡献显著,约占全年收入的9.7%,其中下半年新品收入占比14.5%。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紫燕作为典型的家族式企业管理,也不可避免受到家族的思想意识和管理能力的制约。尤其是当家族企业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时,决策风险也会相应放大,某些封闭式管理所形成的缺陷便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禁锢,阻碍其可持续发展。 如今,谋求上市的紫燕,正试图插上资本的羽翼,以应对海岸线更为壮阔的惊涛与骇浪。 但,真正巨大的冰山,总是沉积躲藏在海面之下。 那么最终,这只紫燕能否高傲地飞翔?
2021-06-09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显微故事”(ID:xianweigushi),作者 | 小北,编辑 | 卓然,36氪经授权发布。 经历了去年大涨、年初大跌,年轻人还在坚持买基金吗? 近两年基金赚钱效应明显,许多年轻人跑步入场,不乏95后。经历了年初的大涨、大跌,年轻基民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为了挑选一只“包赚不赔”的基金,有年轻基民们甚至奉出一套选基金经理的玄学——不看收益、不看行业、不看机构往年成绩,只看基金经理“有没有眼缘”。 名字、颜值、胖瘦、发量、面色光泽与否,都能成为他们选一只基金的理由。 还有新一代买基人坚持“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会将手头上的钱分散到上千只基金中,最少的每只仅持有10元。 3月31日,富国基金、景顺长城基金、鹏华基金等10家基金公司,联合支付宝理财平台发布了《一季度基民报告》,分析数据显示,持有基金时长短于3个月的用户中,超7成是亏损的。 如今基金市场有回温迹象,更让那些追涨杀跌、频繁交易的人意识到,“拿得准,不如拿得稳”。 本期显微故事采访了一群买基金的年轻人,他们选择基金的方法各异: 有的人花了数千元买了上百支基金,最少的一支仅花了10元“入场”,但最终发现他理解的“分散投资”并不会完全分散风险,相反,这导致他在赎回基金时遇到了不少手续上的麻烦; 有的人本身从事金融行业,将现有资产按“近期是否急用”分为“三笔钱”,按不同用途整理出了不同的基金选购指南,收益一度跑赢大部分人。 有的人曾企图做短期波段赚钱,在去年基金牛市时曾赚了不少,遭遇了今年行情变动后甚至亏掉了借来的钱,吸取教训后重新调整了“战术”,开始每天看直播学习投资,形容自己的投资水平“从幼儿园成长到了初中生”; 还有的人受到生活境遇的影响,一度停止了频繁交易,选择定投躲避风险,结果反而获得了超过普通人的收益水平……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用“海王”的办法买基金,“最多时买了上千只基金,赎回都花了好几天时间” 张先生 97年 物流行业 高中毕业后,我就跟着亲戚去新加坡做物流。 去年疫情爆发,国际物流基本停摆,我几乎天天都宅在家里刷手机打游戏。 也是那段时间,我心想反正工作也没什么眉目,不如趁这段时间做点理财。因为我人在国外,能选的基金购买平台十分有限,我就把存在余额宝里的钱在支付宝里选了一只基金,投了几百元。 没想到,第一笔投资我就亏了15%。 后来我换了个策略,不同板块的基金我都买一点,买基金的门槛很低,10块钱就可以入门。于是我又拿了几千元买了上百只基金。 没想到这个办法一开始还挺好用。4月左右,我有一组买的时间不久、总金额超过一万元的基金“噌”地一下,涨了一千多块。 但麻烦的就是,我买的基金太分散,取出的时候要反复操作上千次才能把这笔钱全部取出。而且,因为基金的支数太多,一天还不能完全卖出,得分好几天才能到账。 操作的过程中我无数次想放弃,但不卖又不行,我着急用钱生活。 网上很多人都在聊自己选基金的策略、方法,不仅要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行业趋势,但我都不想学。 我觉得基金的收益率就那么点,赚不了大钱,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赚,花时间研究这些不值得。 虽然我广撒网,但也没指望从基金里面赚到大钱。现在物流行业比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好做了点,我就固定 每个月拿30%左右的工资 去买基金,但还是一次买一堆。 我的要求不高,只要这只基金的年收益率是盈利的,不管盈利多少我都可以接受。忙的时候,我也不会每天盯着基金收益率来看,就在着急用钱的时候打开支付宝看看收益。 目前我买的所有基金里, 有60%的基金是赚钱的, 其中收益率最大的一笔持有了一年多,到现在赚了63%,亏损最厉害的那只最多也就到了18%,因为金额小,所以我心态也还行。 其实我也知道,定投一般收益率都比较能保障,但我不喜欢做定投。 我每个月的开销不太稳定,有时经济本来就很紧张,一开手机看到定投把我所剩无几的现金又扣掉了,那时候我就很崩溃。 未来,我还是打算把钱主要存在银行里,剩下的钱再买基金。目前持有的那上千只基金等收益达到差不多的时候我就卖出去一些,不然一次性提取真的太麻烦了。 分清三笔钱,收益率就能保障,“身边收益率100%的人多得是” 高女士 90年 基金销售 毕业后,我开始接触互联网金融行业,成为了一名基金公司的销售,工作原因,也开始用更职业的角度来看待基金。 从业多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专业人士买基金和普通人买基金,完全是两个概念。 我同行的朋友买基金,大家关心的维度会更多元,比如基金经理、公司健康与否、基金历史收益等。但普通人可能更容易把基金当做炒股,每天都看涨跌和估值。 两种不同类型的投资方法所导致的收益率也大不相同。 我所认识的人里面,有很多人能在牛市拿到100%的收益,我也能达到70%左右,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能拿10%就不错了,大多还都处于亏损状态。 2020年算是基金的牛市,很多人都跟风来买基金,却没想到来年后就亏惨了,这波人又开始一窝蜂跟着骂基金经理,我觉得他们大多还未建立一个正确的基金投资观念。 买基金之前, 你就应该先搞清楚“三笔钱”: 哪些钱是平时要用、哪些钱可能过一段时间用、哪些钱长期内不会碰,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钱的选择不同的基金做匹配。 比如,现金类的钱我会放在余额宝,余额宝的利息一般不高,但胜在稳定收益和流动性强。 短期内才会用到的钱,我就投资到偏稳健的债券类基金里。 这种基金还可以细分为短债、中短债、长期存债、投资权益的二级债等,我会根据这段时间的市场来选择配置那种债券型基金。 长期不用的钱,我则投入我看好的行业。 目前我持有的基金属于消费行业,买入后也会长期持有,一般不碰它。 “三笔钱”的概念不算是我独创的,支付宝的基金页面里也有一个关于“三笔钱”配置的小入口。它会帮我评估我账户目前的情况:哪种配置偏少,哪一些风险过高,这一点我觉得非常友好。 我会比较看重单只基金的长期表现,我更偏好成立时间久、每年经营情况透明的基金,这样你可以清晰地分析出他们在牛市和熊市的表现。 我也倾向于选择易方达、嘉实、华夏等大的基金机构,大公司的风控体系通常比较严,不会为了短期收益投风险较高的债券,比较安全。 疫情严重的那段时间,我买过一只刚发布华夏基金两年定开产品。我之前买过华夏的混合基金,比较认可它的投资理念,但因为这个要两年,有点久,我就只买了一点点,但没想到,现在持仓的收益率已经窜到了73%。 这种没想过赚钱,但超乎预期的好的基金,遇到像捡到宝一样,特别快乐。 现在很多年轻人投资基金最大的问题就在于, 他们对于收益率的概念把握得不清晰,总希望每笔回报就能短时间换来10%、20%的收益, 但这个可能性很小。 从长期来看,跑赢通胀(5%左右)是一个比较基础的指标,跑赢GDP就已经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指标了,对于大部分基金来说,能持续有6%以上的收益就算相当不错的了。 未来,我还是会主要把投资放在基金上,如果资产增长水平上来了,可能也会考虑做一些私募投资,但那感觉已经是很以后的事了。 定投是我“最赚的投资”,“短期怎么玩,最后都不如定投来得收益高” 黄先生 94年 消防员 2015年,我刚从部队考到士官学校,手边也有些积蓄,就先想到了买理财。 至于股票,我是一直都不太敢碰,我不懂行业、不懂经济形势、更不懂哪个公司靠谱,就怕我一个不小心把本金赔光了。 就连基金,我第一次买的时候也就买了10块钱。 没几天,我发现这10块钱开始有些收益了,比我在银行存款的利息都高,我就开始稳定地买基金和定投,现在已经5年多了。 2017年的时候,我和一个朋友聊基金时,他告诫我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懂得把投资赚来的钱去赚更多的利润,我被说动了。 回去以后,我就盘了一下每个月的固定支出,把支出以外的钱都拿去买理财。最多的时候,基金和定投里一共放了两万元钱。 持有的金额高了以后,我也开始对理财更上心了,开始看支付宝的理财直播学理财的知识。 买基金时,我看它的涨幅能达到3%,我就会买了。那些网上谈到的大神基金经理的,我也没太关注,有时也会看看基金经理的头像,有眼缘的那些我也跟着买点。 我不懂别人如何,但我个人觉得数学对于理财真的很重要。网络各种“大神”好像看走势知道什么时候该卖出,什么时候该买入,但我就不会。 如果我数学能再好一点,对我买基时的帮助应该更大。 去年,我爸得了一场重病,也幸好我还有一笔一直没碰的基金,我把基金和定投的钱取出来大半给我爸治好了病。 剩下的钱,我只留下了1000多元的定投和3000多元的基金,这两笔到目前为止都达到了接近30%的收益率。 未来,我想跳槽之后,存点钱再买基金和定投,如果换的工作钱比较多的话,我还想买股票,买几百块的,要是亏了就当交学费了,但想慢慢学起来。 理财“从幼儿园开始学起”,“之前我是幼儿园水平,现在差不多是初中生” 王先生 96年 个体户 我是个做家装、水泥的个体户。 我不喜欢上班,那种朝九晚五、和同事打交道的过程太煎熬了,所以我更享受自己做生意、自负盈亏的感觉。 不过这几年装修行业不景气,再加上原材料保障,所以我闲时就会找点其他能赚钱的事情。 相比普通人买基金,我大多是做波段,不玩定投,我觉得定投适合那种有闲钱又不懂理财的上班族。 我就不一样了,我时间自由,多得是时间可以研究基金的涨跌,每天看理财直播都要花两个小时 好多人都说,一定要选择一个优质基金做定投,这样才是收益率最高的。 我不这么认为,一般人连判断好基金的能力都没有,就会过于依赖平台推荐,但任何平台推荐的都不能保证一定就会赚。 还有些人会分散投资,找一些公认比较好的赛道比如消费、医疗、新能源去投,但我觉得这种方式也挺抓瞎的,这个行业好了、那个行业差了,最后一配平,你啥也得不到。 基金经理的推荐我也不爱看,那些基金经理为了减少讲话的风险,都会说一句套话 “短期会有波动,长期持有更好” 。 相比之下, 我更喜欢看分析师说的内容,比如这一周的行情周报,从基金的涨跌背后看这意味着什么, 然后说他们看好什么、为什么,他们就讲得比较清楚,对我更有用。 当我在基金的波段里赚到钱了之后,我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不管是靠运气还是靠能力,这种赚钱的感觉让人特别快乐,也特别有动力想继续去做,我也知道炒股不会一夜暴富,但是我就是享受这种涨跌的感觉。 收益上,我去年赚的比较多,但今年到目前为止都还没翻红。今年的基金市场特别震荡,我本来有只基金投了10万,还找亲戚借了2万跟投,没想到2月18日那天好多基金都亏损了,我也把借来的那两万亏完了。 年初,其实我看到了支付宝新年信里提示了: “当前A股市场整体的估值已经进入高分位区间,中长期看配置价值依然很大,但短期存在一定压力,”; “有必要降低对2021年权益市场收益的预期”; 但那时涨势很好,我忽略了风险的力量,年后亏损时后悔莫及。 这些失败的买基经历让我思考,究竟应该怎样买基?后来我开始多看新闻,思考政策可能利好哪些板块,看我的基金的涨跌预判它截下来的走势。 我觉得基金市场里有一句话说的很有道理: “认知等于回报,你永远赚不到你认知范围以外的钱,如果赚到了,那么这个世界会有一百种办法来收割你,直到你赚到的钱与你的认知相匹配。” 所以我要学的是知道我赚钱的原因,和亏欠的原因,这会让我更有自知之明。 有时候,我也把基金经理推荐的基金作为一个反向指标,当很多基金公司都在同一时间推荐某款基金时,这个基金可能就高亮了,我反而会不看好这支基金未来的走势。 我也去股市玩过,但一周就亏了6000元,至今不敢再碰。但整体来说,我觉得想要通过基金实现一夜暴富也是不可能的,它很难快速赚到快钱。 目前, 我的投资水平也就从幼儿园勉强升到初中, 所以我只指望基金挣个生活费,等我准备好了、有足够理财经验了再返回股市,希望炒股能挣的多一点。 后记 中国基金图鉴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基金市场中,超过60%“基民”都是年轻人,他们的年龄都在18至24岁之间,有90后甚至00后。 年轻,意味着更有魄力的勇敢、更大的想象力,但也意味着可能更冲动的投资决策。 大热的明星基金经理张坤,也有了一次过山车般的经历。基金大涨,粉丝漫天赞美“坤坤勇敢飞,ikun永相随”;基金一跌,粉丝六亲不认,张坤管理的基金甚至紧急调低了申购额度。支付宝也曾呼吁,要给绩优基金经理更长的运作时间。 但是有一些年轻人并没有听进去,因为年前真的涨得太好了。也许只有亲历其中的基民、基金经理和从业者才能真正感同身受。 这一段引用得有点长,建议改成:2021年一季度《居民投资理财行为调研报告》中显示,拿得准,不如拿得稳。追涨杀跌和频繁交易是影响投资者收益成绩的重要因素。拿住不动的基民比起频繁交易的基民,理财收益增加了30%。 有定投习惯的投资人在2020年获得了更高收益,亏损也更少。有超过6成的定投投资人取得了5%以上的收益。 正如巴菲特有一句为人熟知的名言所说, “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做时间的朋友,你要在合适的环境中,投入能不断滚动增长的资金,在足够长的时间积累下,财富的雪球才会越滚越大。 道理已经听过很多回,市场的涨跌也会反复重演。最重要的那个变量是,你是否在过去的时间里增加了经验值,或是吸取了教训、有所成长?
2021-06-09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文娱商业观察”(ID:wenyushangyeguancha),作者:浮萍,36氪经授权发布。 “我们就是没有做游戏的基因,这和一开始的挫折是有关系的。到现在为止,我觉得做游戏还是不行,没办法,不是这条命。” 这是曹国伟在吴晓波的访谈节目《十年二十人》对新浪一直做不好游戏的解释,从他的言语中与其说信命,不如说是充满无奈和遗憾。 作为中国门户时代的王者,拥有巨大的PC端流量的新浪是中国最早一起做游戏的互联网公司,几乎是与网易共同起步,但是如今新浪游戏发展的势头远没有达到预期,以至于在新一轮架构调整的时候,新浪游戏从原来独立的事业部降级为微博的子部门,只能依靠微博的流量做一些简单的联运。 但是游戏又是一个超级赚钱的行业,不论是腾讯网易这样的大厂,还是A股三七互娱、世纪华通等上市公司,都靠着游戏大赚特赚,新浪和曹国伟不可能不动心,尤其是微博的流量和商业化几近见顶之时,新浪迫切需要找到下一个能够高变现的产品或者行业。 所以当机会出现时,新浪在积极争取。 01 新浪牵手财团,可能最后接手游族网络 林奇离奇死亡对于游族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虽然大部分股份都集中在前妻许芬芬手里,控制权暂时稳定,但是许芬芬并不是一个事业女强人,常年又呆在新加坡,因此一直有意要出售股权。 传闻中的买家很多,有说字节、也有说B站,而根据路透的消息来看,最后可能是新浪。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新浪牵头的一个财团正在进行谈判,希望至少收购游族网络18%的股份。消息人士称,该财团正寻求在未来几周内敲定这笔交易。 该财团正在与游族网络董事长许芬芬进行最后谈判,首先收购该公司至少18%的股份。根据这家深圳上市公司上周五的市值25亿美元计算,游族网络18%的股份价值约28.6亿元人民币(合4.47亿美元)。 除了收购股权之外,该财团还介入帮助解决已故游族网络董事长林奇遗留的债务问题。 周五提交的文件显示,许芬芬在4月底偿还了林奇8亿元左右的借款。其中一位消息人士说,许芬芬主要从新浪及其附属公司获得了这笔资金。 文娱商业观察相信这一消息的真实性非常大。一来是因为曹国伟也是上海人,常年坐镇上海也方便游族的打理,同时游戏业务也是新浪一直以来的梦想,如果真能够拿下游族对新浪游戏业务的增益无需多言。 此前游族非上市公司体系的三体宇宙股东旗下63.65%的股权质押给了新浪旗下的资管公司,外界解读为此举是为了更快速的获得资金,以解决林奇股份冻结之事,也更方便股份的转卖。 02 私有化完成后,新浪的第一个大动作? 更为重要的是并购游族游戏业务非常符合新浪发展的大趋势。 这里要简单交代一下新浪私有化的大背景。由于市值常年被低估,新浪集团决定从美股私有化,已经于今年3月份正式完成。这被外界认为中国门户时代的彻底终结,但是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新浪已经没有待在美股的价值。 与其半死不活的待在美股,不如早日私有化。没有财务报表数字的紧箍咒,新浪和曹国伟可以放开手脚折腾,说不定还可以挽救新浪日益下滑的趋势,完成新浪的再次复兴。 就在私有化完成的当日,新浪掌门人曹国伟发布了一封全员信,核心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新浪财经、新浪体育和新浪金融等将更加独立地发展,言外之意是分拆子公司单独上市,推动有潜力的子公司走得更远。 另一层意思是公司改名为“新浪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未来将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并购步伐,实现集团业务的多元化发展。这两条信息是对新浪未来发展的长期规划,新浪集团层面将会转身为控股集团,斥资收购游族网络正好契合第二层意思,可以帮助新浪做大游戏板块。 至于未来新浪会不会把新浪游戏注入游族这个上市公司体系,文娱商业观察认为可能性不大。与新浪财经、新浪金融等单独的事业部不同,新浪游戏已经划归到微博体系下,是微博的营收来源之一,即使最后新浪成为游族的实控人,也不太会把游戏业务剥离出来放进上市公司的。 因为如果游戏业务收入体量过小,即使装进去意义不大;如果收入体量可观,剥离的话对微博影响较大。 03 新浪能够为游族带来什么? 当下游族网络面临的情况和当年的新浪其实非常相似:股权分散、管理层动荡。 当年的新浪由于股权过于分散频频受到市场的凯觎,最后不得已制定“毒丸计划”才逼退盛大陈天桥的收购;而新浪的CEO如流水般更换,企业高层始终不稳定,对企业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而新浪能够20多年屹立在互联网潮头,从一家股权分散的公司到今天控制权牢牢掌握在管理层手中,背后最大的功臣就是曹国伟,会计出身的他在公司治理、企业发展、管理层MBO方面非常在行。 因此新浪如果能够收购成功,对于游族来说是一件好事,不仅可以帮助游族改善公司治理,还可以协同微博的渠道资源,降低游戏联运推广的巨额渠道费用,增加自己的盈利能力。 但是收购并不是没有风险。目前游族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内部研发人员非常动荡,关停云游戏业务后相关团队已经悉数离职,这种情况下游族的研发能力还保存多少存疑,本来就不擅长游戏研发的新浪,刚接手也很难处理。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游族手上握有完成的三体IP,这也是游族最大的无形资产,仅这一项资产的全方位开发就能够为游族和接手者带来无尽的想象。
2021-06-09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ID:CEIBS6688),作者:王雅瑾,编辑:潜彬思 ,36氪经授权发布。 一人吃、一人住、一人游……眼下,中国的单身人口已经超过2亿,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他们聚合成一股庞大的消费新势力,催生出新的消费观和新的消费业态。对单身者来说,健身、瑜伽、旅游、养猫……好像总有做不完的事情,不需要去恋爱结婚,也可以把生活过成理想中的样子。那么,这股单身潮产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单身经济到底有怎样的特征?怎样进行商业洞察以抓住单身人士的商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副教授王雅瑾从生命史理论等专业角度,对单身潮的兴起、单身经济的业态和机遇,进行了深入分析。 01 单身潮是怎样产生的? 首先,我们对“单身”有一个误解,大家一看到单身青年就觉得他们都是不婚族,不想生孩子。其实,根据统计学,单身者是指到了适婚年龄(18至45周岁)没有登记法律婚姻关系的人,他们中的一部分是有结婚生子需求的,甚至有非常强烈的需求。 所谓的单身潮不是一个潮流,也不是短期内偶然的流行文化现象,而是中国近阶段的人口结构、经济发展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综合形成的,是长期以来社会沉淀的不可回避的现象,有一定的必然性。 竞争难度提高 恋爱意愿降低 单身年轻人不是完全不想恋爱和结婚,他们的婚恋价值观与当下的社会形态有关。结婚不仅是两个人组成一个家庭, 也意味着两个人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当代年轻人的教育水平和经济水平越来越高,竞争难度也随之提高,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比如,最近很流行的“内卷”话题,内部无谓的竞争增加,导致生存成本越来越高。与就业市场相似,婚恋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对年轻人来说,寻找高质量的伴侣、婚后承担家庭经济责任、给孩子提供好的成长教育环境等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他们的恋爱意愿有所降低。 婚恋市场不平衡 婚恋市场的不平衡同样导致婚恋时间延迟,我们主要从男女比例和地区性来分析。 从全国范围来看,男女比例失衡,目前我国男性比女性多出了约3000万-3500万人。截止到2019年,我国男女比例失衡最为突出的两个年龄段分别为10-14岁和15-19岁。这两个年龄段男女性别比例分别是119.10比100,和118.38比100。他们未来面临的婚恋市场是非常不平衡的。 男女比例不同的地区,婚恋成本也会有差异。有研究发现,男女比例越高的地方,婚恋竞争越激烈,与恋爱相关的开销和成本比男女比例较低的地区更高。 还有另一个怪圈。根据民政部的数据,在单身的群体中,适婚高学历人口中女性占比已超越男性,并在一线城市更为明显。一二线城市单身女性相对高知高收入,对男性的要求就越来越高。而高质量的男性则更倾向于选择更加年轻、漂亮、有爱心的女性,是不是高知高收入不是第一考虑因素。 生命史理论:快策略和慢策略 进化心理学体系中有一个生命史理论。权衡和适应是生命史理论的两大主题,解释了个体生存、发展和繁衍过程中的资源分配问题。资源分配权衡的倾向即生命史策略。在这样的策略连续谱系上,两个极端是快策略和慢策略。动物界里鲜明的代表是鱼和大象。鱼的策略是以量取胜,很早就参与繁衍,生很多后代,属于快策略。而大象则是以质取胜,先健壮自己的体格,一生只有为数不多的质量特别高的后代,存活概率更高,属于慢策略。 快策略和慢策略是生命史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可以为我们解读单身现象和行为提供新的视角。 一般来说,人类的策略比较像大象。但是不同人群根据自己的资源情况选择分配策略,也可分为快慢两种人生生命史。快策略的个体会经历更早的性成熟和性行为,拥有更多的伴侣,生育更多的子女,在每一个后代的教养上投入更少;慢策略的个体一般身体发育较晚,拥有更少的伴侣,比较晚生孩子,更注重身体培养、技能发展,以及后代的质量和教养。 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快慢策略的选择?儿童成长环境的稳定性会对快慢策略的选择造成影响,在稳定环境中成长的人群更倾向于发展为慢策略。大部分90后的单身者不一定来自富裕家庭,可能父母都是普通员工,但是一直处于确定性的生活状态和成长环境中。稳定即家人每天都陪伴在身边,饮食起居有保障。这些人没有经历过极端的贫穷和短缺,就没有危机感,因此大部分属于慢策略。 相反,在压力较大、不稳定的环境中成长的人群倾向于发展为快策略。这些人可能从小日常生活没有保障,没有长辈稳定的陪伴。 目前,快策略和慢策略的人都在延迟结婚。慢策略的人本身人生进度比较慢,他们晚婚晚育的现象就是可以理解的了。而快策略的人即使渴望结婚,也无法立刻达成,因为他们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必须到达一定的社会地位、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恋爱结婚。 02 单身经济不等于一个人生活、一个人消费 单身人士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改变正在催化新兴的市场。比如在游戏、宠物、旅游、迷你类家电、娱乐消费等领域,单身人士的支出逐渐攀升,有人称之为“单身经济”。 首先,单身群体不一定是一个人生活。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超过2.4亿。其中超过77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预计2021年将达到9200万。所以,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单身成年人并非独居。其次,单身经济也不完全等于一个人消费。单身人群背后还折射出强大的社交和恋爱需求,多人社交的消费场景同样存在。 在我看来,单身经济主要涵盖了两个层面,一方面是与单身的生活现状和生活方式有关的市场,另一方面是与单身者社交和未来脱单相关的消费行为。 第一个层面是为一人消费场景所设计的产品,主要针对单身的生活现状。比如一人装的大米、迷你家电等。年轻人的消费观念随着时代和经济大环境发生了变化,愿意为自己投资并进行消费升级,享受更好的物质和服务。有一些也是出于实际考虑,比如独居的人选择小包装产品就不会造成浪费。 单身经济的另一层面则涵盖了为满足单身者社交需求所设计的消费场景。桌游、社交App等不同产品、场景、服务都在满足单身者的社交需求。 人都是社交动物,大部分单身者还是有社交和交友的心理需求的。由于生活优先级的不同,单身者的社交需求可能比非单身人士更高。单身人群没有家庭责任的捆绑,拥有更多闲暇时间,且积蓄的意识比非单身人士淡薄,心理上还有社交的需求。已婚人群的心理状态、生活优先级发生变化,需要陪伴家人和孩子,闲暇时间较少,社交需求降低。 因此,根据单身人士和非单身人士消费场景的区别,我认为,针对单身人士的社交和恋爱经济会更有市场。年轻人保持单身的时间越长,在婚恋市场停留的时间就越长,为了摆脱单身而产生的消费行为和恋爱支出就越多,也会花更多时间在交友娱乐网站和软件上。 目前有一些科技替代品满足了单身者的社交恋爱需求,例如AI智能机器可以跟人聊天。很多新的娱乐方式也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单身者的心理需求。很多人会为娱乐明星、主播等进行消费。 除了虚拟的替代品,现实的人际交往会给人更多的满足。一种是传统的以婚恋为目的的社交产品。另外,还有一些社交软件、平台或场景并不具有婚恋目的,只是一种社交形式,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更看重交友和恋爱的氛围。比如桌游、剧本杀等需要多人参与的活动开始流行。在交友软件方面,有数据显示,从 2017 年到 2019 年,中国 iOS 市场约会交友 App 的下载量呈现逐年攀升的态势,涨幅接近 40%。 03 怎样把握单身经济的商机? 我认为,单身经济的细分领域不应以产品划分,而是以需求划分。市场占有是占有消费者的时间和需求,而不是占有产品种类。作为商业目标洞察,可以挖掘其产品和服务能给单身消费者提供什么价值,如果产品提供的价值能够满足单身用户最深层的需求,就能长久发展。 单身人群最大的特点是年轻、荷尔蒙爆棚、竞争性强、无需承担家庭责任、社交需求强烈,并且有充裕的时间和相对及时消费的心态。我们要据此了解这个群体的基本需求和根本需求,才能设计产品、制造场景,抓住单身人士相关的商机。 需求划分也可以解释目前已有的单身产品的营销逻辑。 以美容行业为例,美白、瘦身是消费者美容的表象需求;变美以后能够吸引约会对象,找到更好的工作,提高社会地位才是消费者的根本需求。因此美容行业可以由根本需求出发,洞察消费者的偏好,提高自己品牌和服务的竞争力。 一人食的线下店则可以缓解一个人的尴尬。现有的社会规则不推崇一个人,一个人出门代表这个人没有朋友,是个失败者。于是一人食线下店巧妙地把一人消费单独列出来作为卖点,缓解一个人吃饭的尴尬,让人轻松自在。另外,大多数菜单是按一般的社交场景为多人设计的,一个人点菜容易浪费,一人食套餐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款成功的游戏并不单纯满足玩家想玩游戏的需求,这是表象。有些针对男性用户的游戏设置让人感受竞争的快感,通过赢比赛获得存在感,取代了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社会地位的成就感,这才是用户的根本需求。值得一提的是,用户可能只觉得玩游戏很开心,不一定意识到游戏还满足了自己被尊重认可的根本需求。 另外,我们也发现,单身经济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男性和女性产品的区分。男性和女性在未婚单身阶段会表现出比较大的差异。这个时间段的年轻男性比较具有攻击性,想要有控制感和社会地位,但这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需求,游戏针对这些特点,通过竞争和排名,解决了年轻男性攻击性的问题。女性产品则有所不同,女性倾向于情感式的交流和社交,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虎扑和小红书这样的平台产品设计差异很大。 你单身吗?你享受一个人生活吗?欢迎留言分享。
2021-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