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欧网”(ID:i-yiou),作者:郭海惟,编辑:顾彦,36氪经授权发布。 核心观点 1、充电宝难以形成自己的用户池且对于渠道掌控力薄弱,导致其在业务上的想象力偏弱、转型难度大; 2、以快充、AR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于充电宝而言是一个“灰犀牛”; 3、与ATM机类似,共享充电宝缺乏渠道话语权并面临未来技术的挑战。 “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 2017年5月5日凌晨5点,王思聪发了一条16字的朋友圈,成为了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中最具戏剧性的时刻之一。作为一个充满争议性的行业,共享充电宝在“创新产业”与“伪需求”的口水战中成长起来。 图源:微博 今年以来,共享充电宝在资本市场动作密集,怪兽充电宝登陆美股、小电开启港交所路演、街电与搜电合并,在市场集中度提升的同时,共享充电宝也迎来了新的收获期。 不过,行业面临的争议并没有被彻底打消。怪兽充电宝上市之后,股价一直相对低迷,1个月内较发行价8.9美元最多跌去了32%,直到近期股价波动有所回升,但截至发稿时依然没有回到发行价上方。 有投资者对亿欧EqualOcean表示,不排除小电上市后,在市场关注下,共享充电宝会有一波行情的可能性。但长期来看,行业还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市值的本质是未来10-15年现金流的合集,而共享充电宝这类项目是很难看到10年以上这么长的。 “10年以后,手机是否还是主流终端都未可知,更遑论充电宝了。” 真假流量 资本圈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2014年滴滴快的大战时,双方单日亏损规模最高达到4000万。但其背后是双方对于移动端支付场景的小算盘,即便面对巨额亏损,移动支付端的获客成本依然“划算”。 这种“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故事,在O2O早期屡见不鲜,共享充电宝行业也是如此。在资本的加持下,共享充电宝快速从0发展到千万台的网点规模。即便是最严厉的批评者,也承认早期共享充电宝的崛起对于“共享经济”基础设施的推动作用。 相比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的成本更低、资金回笼速度更快、用户追踪能力更强,因此成为了绝佳的“免押金”实践场景。以此作为场景流量入口,共享充电宝极大地拉动了包括芝麻信用分在内的信用体系建设。 搜电科技COO伍艳华就曾对媒体表示:“共享充电看似是一个靠idea爆发的资本游戏,也顺理成章地依靠着资本的推动来试错。” 咚咚(化名)曾是某头部共享充电宝品牌市场相关部门的员工。据咚咚回忆,当时周围许多人都是通过共享充电宝扫码,开通了支付宝旗下的芝麻信用分制度。支付端品牌也非常重视这个场景,与公司进行了很多次市场端的合作。 “当时人们认为共享充电宝是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入口,因此会有比较大的想象力。”咚咚对亿欧EqualOcean表示。公司为此上线了专属的App来做会员增长,把商城、借贷、广告、积分、点评等变现延伸模式都想了一遍。 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由于市场玩家太多、竞争激烈,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的App都没有做起来。“共享充电宝最终还是一个非常小的场景,用户不太愿意真的去下载一个App使用。” 咚咚表示,“就算是真的有App流量池,打开频率也会受限于场景,横纵延伸的机会依然有限。” 小程序成为了大部分用户的落脚点,行业流量最后都变成了支付巨头的蛋糕。“一些品牌号称自己有多少亿的累计用户,其实连自己员工都知道,这是没什么意义的数字。” 对于品牌方而言,小程序本身缺乏用户池的属性,在二维码面前“人人平等”的使用门槛,变相阉割掉了品牌的部分毛利空间。“当消费者用谁的机子都没有太大差别时,共享充电宝品牌在面对商家时也就没有太多话语权。” 亿欧EqualOcean走访调研时发现,几乎所有的消费者在选择共享充电宝时,都没有过多的品牌倾向,即便是有一排各色充电宝基站可供选择,往往也是“谁近就用谁”。 共享充电宝品牌也尝试推出会员钱包的制度,希望锁住一部分高频客户,提高会员粘性。但在咚咚看来,“效果有限”。 让消费者感触更深的,反而是充电宝会员涨价,“一小时10元”、“贵过特斯拉”、“价格盲盒”等吐槽在网络上不断出现。 不少长时间使用充电宝的用户,在权衡高昂时长费用与买断充电宝之间,往往“被迫”会选择购买下充电宝。 怪兽充电财报显示,2021年一季度公司卖出了超过2500万元的充电宝。而根据久谦咨询数据,一季度小米在天猫平台的充电宝销售额也仅为2800万。怪兽充电的充电宝销售额,已经与行业第五名品胜相当。 在咚咚看来,小程序与App一战的结果,便是持续涨价的重要原因之一。品牌无法从流量端收钱,自然只能向线下拓展。 渠道称王 用户端的低存在感,降低了品牌在渠道端的话语权。商家不仅可能同时运营多个品牌的机器以赚取进场费用,在价格设定与分成上也更有话语权。 有小店商家对亿欧EqualOcean表示,对于铺设共享充电宝机器,自己更多考虑的是进场费与提成等问题,能否作为店铺运营流水的补充。曾有一些合同条款不满意的品牌,店铺将其放在不太好的露出位置,在合同期满后便不再合作。 由于缺少渠道话语权,共享充电宝生态中的大部分利润都让渡给了渠道商家。 数据显示,怪兽、小电2020年的毛利率高达84.67%和79%,但是净利润率却只有2.68%、-5.48%。其中怪兽和小电在2020年分别支出了12.5亿和10.1亿分成与进场费,分别占总营收的43.25%与52%,是各自最大的成本项开支。 对于充电宝利润分配难题,商家与共享充电宝厂商各执一词。 咚咚认为,商家毫无疑问是整个战役最大的获益者,共享充电宝品牌创造了这个独特的场景,但最后现金流都进到了商家的口袋中。即便是这样,还是会有一些不讲“武德”的商家或者竞对,将机子搬离门店、甚至对机器造成损害。 上述门店管理者则对亿欧EqualOcean表示:“线下店铺运营成本很高,店租、人工、水电都是成本。”共享充电宝本来就是基于门店场景才成立的,“店租才是最大的隐性成本”,因此店铺理应享受更高的返点。 充电宝品牌与渠道相爱相杀,但在“三电一兽+美团”寡头相争的当下,商家赢的概率相对更大。 而一些品牌连锁也不时传出“自建共享充电宝体系”的消息。 前两年,总部位于深圳的某连锁酒吧就曾传出要自建共享充电宝体系的消息。亿欧EqualOcean查阅其官网发现,该酒吧覆盖了100+城市,拥有直营门店400+。据悉,目前夜场共享充电宝的价格在每小时5-10元,几乎是所有场景中最高的。 咚咚认为,该酒吧在当时传出自建的消息,不排除有“谈判筹码”的意味在。目前共享充电宝品牌给酒吧这类场所的返点和进场费都已经非常高了,考虑到自建体系还有比较大的中台费用、广告商家资源等,目前自建的意义不大。但未来,如果共享充电宝品牌执意调整分成结构,也不能排除头部场景渠道商家自己建一套体系的可能性。 面对这些比较强势的连锁渠道,咚咚认为充电宝品牌需要更细致地规划自己的毛利体系。“不能太高,也不能低”,才能保持在渠道的存在感。 故事难讲 回溯行业发展历史,共享充电宝的初衷是链接线上用户与线下需求的O2O战略,但这个“超级创意”在落地后的6年时间中,却陷入了“两头都抓,两头都抓不住”的窘境。 这种两头失落带来的后果,便是共享充电宝作为资本故事的想象空间正在被挤压。 有市场分析人士向亿欧EqualOcean介绍,目前充电宝分为两大流派,一种是怪兽等以直营为主的公司,另一种则是像搜电这样做硬件、走加盟的品牌。 在市场结构上,前者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以及比较优质的消费场景,如餐饮、夜场等;后者则更多是三、四线城市,以及一些边缘场景的拓展,如便利店、甚至服装店等。 在C端流量故事遭遇阻碍后,共享充电宝衍生出了“精耕细作派”、“2B场景延伸”等多个不同的故事,来讲述其业务想象力。 “精耕细作派”,即专注存量市场。上述分析人士认为,随着线下竞争逐步进入决赛圈,共享充电宝未来的盈利能力取决于品牌方的运营效率。 规模本身可以分摊中后台费用,带来一定的毛利优化;长期积累下来的对门店场景利润能力的认知,也将持续帮助充电宝企业逐步提升毛利率水平。 分析人士表示,早期充电宝陷入混战,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再加之对线下市场本身缺乏了解,企业在投入上算得并不是很细。未来随着行业格局稳定,这方面成本优化所带来的潜在利润会不断释放。 由于行业毛利率非常高,按照目前头部品牌20亿元左右的成本开支推算,仅10%的成本优化便意味着2亿元的利润转化。 而在“场景延伸”方面,品牌方希望利用销售网络体系,为门店提供更多的消费场景硬件。 搜电董事长梁凯曾对媒体直言,其早期切入市场的原因之一,便是认为未来10年中国估计有1亿个家庭都能拿出10万块钱去找个项目创业,共享充电宝正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搜电就像一个小华为。”梁凯表示,“华为重研发,把各种各样的通信设备造出来,卖给运营商,让运营商挣到钱。搜电同样把产品造出来,卖给代理商,让他们挣到钱。”而体温监测、排队区号、口香糖、口罩等,都是门店潜在的场景延伸。 除了硬件板块的延伸,充电宝品牌也希望在门店营销、客户画像等方面给门店更多的场景服务,来将共享充电宝的数据资产变现。不过在咚咚看来,数据更多是补充性的,相比于团购、收银等服务,充电宝的数据能力还是较弱。 不过对这种延伸,许多人依然抱着谨慎观望的态度。目前在市面上并没有像共享充电宝一样被充分验证的其他产品,而如果要发掘与之场景重合的项目,必然会面临相应的困难。 不过,多元化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些玩家的必选项。 小电CEO唐永波曾公开表示,由于疫情期间线下流量骤减,对行业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团队在疫情期间深刻反思了业务发展,认为必须要有多元化的业务才能突破对抗单一业务带来的风险。 “比如像电商、阅读、内容,都在疫情之下出现了内向增长,对我们企业而言,都是比较完美的风险对冲方式。” 技术黑箱 相比于商业模式上的难以突围,让共享充电宝资本价值蒙上阴影的,还有技术的迭代发展。 短期来看,新技术路线对共享充电宝而言喜忧参半。 一方面,由于5G对于耗能有更高的需求,可能会拉高手机充电的频率,进而抬高共享充电宝大盘的使用量。小米中国区总裁卢伟冰曾经在微博上科普,“5G期间手机如果5G网络全开,大约功耗高于4G手机20%”。 另一方面,手机厂商也正在积极应对能耗带来的挑战,除了在制程功耗、软件系统优化和电池容量上做文章,快充成为了各大品牌应对电量焦虑的重要手段。目前国产手机中最先进的快充技术已经达到了120W,这意味着一台4200mAh的手机只需要15分钟就可以充满。 有分析人士对亿欧EqualOcean表示,目前的中高端手机,30W以上的快充已经相对普及。这意味着10分钟的充电足以让手机保持数小时的正常使用。 小米OV等头部手机品牌、甚至链家的线下门店,都陆续开放了手机的应急充电服务。这意味着许多品牌手机的用户,可以在全国数万家网点中享受到手机电量急救的服务。 除此之外,上述分析人士表示,未来基于无线、隔空充电等新的快速充电服务将会成为重要的电量补充方式,充电宝更像是一个上个时代基于有线且慢速的充电场景设计的。“充电宝之所以存在的重要原因,便是充电速度过慢。所以我们需要带着一个电源持续供电。” 街电CEO万里也曾在采访中坦言:“几年内看不到电池的容量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快充可能是一个挑战,未来5-10年可能真的有充电1分钟就能充到50%的技术出现,这对充电宝来说会是比较大的挑战。”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快充影响的是便携式充电宝,而更高效率的直充共享充电解决方案依然会有空间。但快充方案的平民化,确实会对很多现有的场景产生冲击。 虽然未来未至,但按照时长定价的慢充模式也正在遭遇到用户体验的挑战。网络上针对充电宝体验不好的抱怨一直存在:“充了40分钟,手机还没有充满,扣费8元,比给家里的特斯拉充电还贵。” 如果将视线放到更长远的未来,更为激进的观点是认为手机生态已经到了顶峰。 Fastdata数据显示,我国手机用户平均日均使用手机时间高达5个小时、日均点击手机屏幕超过3700次,已经处在较高的位置。 “以此次鸿蒙发布为例,分布式的消费终端将成为未来的主流。”在该分析人士看来,在短视频等应用的助推下,手机的使用已经到了顶峰,在时长上已经很难再有增长。 “随着5G低延时技术与底层系统的打通,未来大屏互动、耳机、手表、甚至未来独立AR眼镜生态都将逐步成熟,慢慢从手机获取更长的用户停留时间。” 该分析人士表示:“很难想象10年后,手机依然还是如此强势的终端解决方案,或许未来将会退化成一个综合管理员的身份。” “而共享充电宝品牌,未来或许要探索更多元的设备类型和技术。” 下一个ATM机? 对于线下场景而言,充电宝无疑是个好生意,能够在不打扰用户的情况下,为门店带来更多的客流与现金流水;对于充电宝品牌而言,业务目前盈利在望,在中短期内已经可以带来确定性的流水,尽管赚的是辛苦钱,但算是活下来了。 不过对于资本价值而言,市值意味着长期价值的折现。在面对市场与技术的双重不确定下,到底应该如何给共享充电宝行业估值? 从业务模式角度而言,共享充电宝“四不像”。 在营收获取上依赖线下实体产品数量,不像典型的O2O或者互联网企业;用户粘性弱、品牌壁垒低,也不像消费品品牌;过于依赖渠道卖进能力,产品结构单一,也没有渠道属性;从资产收益率角度而言,充电宝又是一个轻资产公司…… 以怪兽充电为例,其市销率目前在4.2倍左右;小电网点利润能力较下沉,不过按照C轮45亿元估值来算,市销率也在3倍以上,上市后预估会进一步提升,接近怪兽的水平。 在估值上,市场也出现了分歧。 唱多者看到了锂电池密度提升难度大、5G等场景对耗电量提升、以及下沉网点的机会,对公司给出了比较好的增长预期。 唱衰者认为,充电宝的技术远景不明确,有被“灰犀牛”技术颠覆的可能性;品牌在整体环节中的能力较弱,转型能力弱且节奏迟缓。 “这有点像ATM机。”有美股投资者对亿欧EqualOcean表示。在移动互联网之前,市场认为随着商品经济朝低线城市发展、城市化提速与商业银行数量的增长,ATM机将会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增长速度。 “与共享充电宝一样,ATM机也有很强的渠道属性,依靠银行网点的拓展来进行业务促进。” 这让ATM机厂商即便是能看到未来远景的规划,也难以做出很好的转型方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支付发展成为了一个超级市场,但是自己却错过了这个时代。 不过相比ATM机,共享充电宝品牌还是有链接商户与用户的能力。“ATM机厂商无论如何也做不成银行,但是共享充电宝还是可以尝试去做一下VISA,尽管这很难。” 总之,如何用技术与业务战略调整来回应未来的变化,或许是品牌需要亟待考虑的问题。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参考资料: 《「专访」搜电梁凯:在巨头的缝隙里异军突起》,界面 《小电创始人:共享充电宝「大逃杀」,我们反思了这些》,Tech星球 《打开5G真的会让手机更耗电吗?》,CSDN 《专访街电CEO万里:拟加强服务入口能力,5G风口下机遇与挑战并存》,36氪
2021-06-10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空间秘探”(ID:MESPACE007),作者:郑豫舟,36氪经授权发布。 中高端市场的热潮下,酒店布局正“横冲直撞”,开拓着各自的疆土,占据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除机场之外,高铁、大巴甚至地铁这些与城市更为密切的交通枢纽,自然亦不例外。有数据表明,中国正在成为全球交通枢纽酒店投资和发展的最大市场之一。那么,这些中高端酒店,又将如何影响城市枢纽酒店的未来?值得我们略作猜想。 被盯上的城市交通枢纽 谈及交通枢纽与酒店的联系,过去我们更多探讨的是机场酒店,空间秘探在《机场酒店40年,新玩家的投资机会在哪?》一文中,也已较为详尽地剖析过机场酒店的前世今生。而在机场之外,随着高铁、大巴交通网的贯通等,诸如火车站、汽车站等城市交通枢纽,也开始迎来新的玩家。 前段时间,华住收购的购德意志酒店集团旗下郑州东站城际酒店和扬州瘦西湖城际酒店接连开业,都同样体现IntercityHotel城际酒店以在重要交通枢纽附近落位为经营原则而闻名的特质;周大福集团旗下上海虹桥同派酒店紧邻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上海虹桥火车站,以出行的便利,重新定义大虹桥潮流商旅生活的新开始;锦江旗下潮漫酒店的市场布局,针对于在一二线城市以及交通枢纽…… 有趣的是,这些新开的枢纽酒店,大多是中高端品牌,而这一趋势,其实早有暗示。在国内几个重点城市的火车站周边,除了美居、桔子水晶等中高端酒店品牌外,诸如康得思、英迪格、皇冠假日、凯悦嘉轩这些较高端的酒店品牌,也早早占好了一席之地。 中高端酒店盯上城市枢纽并不奇怪。一方面,是切实存在的便捷型住宿需求。据同程旅游《2021年“五一”假期出行报告》显示,在酒店位置选择方面,交通便利和性价比仍是“五一”期间游客选择酒店住宿的重要考量——21%的游客选择住在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周边。携程也曾在去年国庆发布相关数据指出,每天有30万人在凌晨搜当日酒店,加上国庆出行中转高峰将至,热门交通枢纽城市“中转酒店”搜索量上升超300%。 另一方面,则是年轻旅客的逐年递增,他们在要求便捷的同时,也关心住宿的品质与安全。这一需求,则与中高端酒店不谋而合。 告别“包租婆”,枢纽酒店变迁史 不同于机场酒店所面对的客群,是从小众走向大众,一开始就面向大众的火车站、客运站,其枢纽酒店的变化,则是从混沌到规范,再从低标准的规范走向高标准的需求满足,大致可被分为三个阶段。 01 第一阶段:“包租婆”的小旅馆 只要是坐过火车、长途大巴的人,大抵都有这样的经验:一出站,就会有一群衣着朴素的中年男女,热情地举着牌子问是否要住宿,再以几十块的低价推荐所谓周边的小旅馆或招待所。 运气好的,小旅馆的确离车站不远,只是藏在阴暗小巷的深处,住宿环境也堪忧;运气差点的,这些小旅馆则离火车站有着十多分钟的路程,还容易遭遇一系列骗术。 这些收入微薄的个体小旅馆,大多是民居改建而来,有些甚至连营业执照都没有。而入住其中的人,往往也鱼龙混杂,颇有电影中由包租婆一手遮天的“九龙城寨”的模样。 不过,现实终究不是电影,随着城市化以及酒店连锁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混乱而无序的单体小旅馆的生存空间,正日益逼仄。 02 第二阶段:经济型酒店的“发迹地” 在到达自2000开始的经济型酒店“黄金十年”之前,汉庭、7天、如家等酒店品牌,大抵也都有过与火车站、客运站等交通枢纽的不解之缘。 华住的首家汉庭门店便选在了江苏省昆山市火车站对面;首家7天连锁酒店与是广州最主要的长途汽车客运站之一越秀南客运站相去不远;首家如家酒店则靠近东直门长途汽车站…… 而在后续的扩张上,经济型酒店也更青睐于这些交通枢纽。根据专注地理大数据的机构“极海”曾以北京的经济型酒店为例 ,观察其空间分布。分析显示,北京经济型酒店的选址,主要倾向选择交通便利的火车站、飞机场及商业中心周边。 上图中,有比较明显的4个红色色块,从左至右,有火车标识的区域,分别是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北京站,靠北的是北京北站,红色标识的则为天安门、长安街商圈。 拥有统一的外立面或者招牌,客房干净、整洁,但又极具性价比的经济型酒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据着城市交通枢纽周边住宿的主导地位。 03 第三阶段:中高端酒店的“新沃土” 2009-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变化最大的十年,也是国内旅游业发展最为迅猛的十年。201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并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旅游业进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同样也是在这一时期,拉动旅行者们走得更远的高铁线路陆续贯通,旅行成为一种更为日常的生活方式。在住宿需求激增之外,如何住得更有品质,成为见识更广的旅行者们的新需求。 从城市进化的角度来看,旧式的老火车站、客运站,正在不断被高铁站、新客运站所替代。如今的城市交通枢纽,有着与机场更为相似的现代有序、商务便捷,更为合理、先进的城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火车站周边的顽疾,无形中已为中高端酒店准备好了基础。 而在酒店业,随着经济型酒店“黄金十年”后的落寞,中端乃至中高端酒店的崛起,激烈竞争之下,酒店同样也在寻找布局的新方向。很显然,它们听到了来自城市交通枢纽这一片新沃土的呼唤。 中高端酒店抢占交通枢纽背后 对于中高端酒店而言,抢占城市交通枢纽,无疑是扩张竞速下的必然,但同样也伴随着利与弊的权衡。 从利处来看,一是可以实现品牌的快速触达。无论原本是什么身份的旅行者,“交通”几乎是其旅途中跳脱不开的一环。位于交通枢纽的中高端酒店,无疑可以凭借其优越的品质与服务脱颖而出,实现品牌的快速触达。即使旅行者没有入住,中高端酒店更具设计感的门面与招牌,也足以留下一个不错的初印象。正如定位潮酷、打造复合式生活方式新概念的同派酒店,尽管是一个年轻的品牌,却不会有人将其与小旅馆、经济型酒店视作同类。而其未来也会随着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建设,触达更多客群与投资人。 二是枢纽酒店具有天然的增长基因。城市交通枢纽周边,因人流聚集而具有集聚效应,相比起其他城市地段而言,一定程度上能够确保入住率。这一点,在经济型酒店的扩张中,可以得到一定的验证。 此外,过去的城市交通枢纽往往只是有“出行”的单一功能,而到了今日,则成为一个拥有复合功能的城市新中心,甚至带动一个区域基础建设、经济、商业甚至产业活力的发展。譬如上海虹桥便集合机场与火车站,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枢纽区域,杭州东站周边也已有不少写字楼与购物中心。而当涉及到服务优质、能够承接多样化需求的中高端酒店品牌配套时,这样的增长基因,无疑能获得进一步的放大。 三是对于扩张的助力。这里的扩张,具体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品牌扩张”,正如第一点所提,枢纽酒店的布局,对于品牌知名度的意义深刻,大大省略了品牌认知所需消耗的推介成本,为业主和加盟商提供更丰富发品牌选择。另一方面则是“规模扩张”,中国拥有全球最密集、最下沉的交通枢纽网络,如果跟着交通枢纽布局,几乎能够带着酒店品牌去往本土的每一个城市。正因此,华住旗下旨在落址于重要交通枢纽附近的IntercityHotel城际酒店,便被认为有望成为华住集团在中高端市场开疆扩土的一员猛将。 不过,在利处之外,一些关于交通枢纽的弊处,亦值得关注。 其一是年轻旅行者的需求与大众观念之间,仍存在一定距离。旅行者需求交通枢纽周边的住宿能够更加品质化,但在互联网上搜索“火车站附近的住宿”,跳出的往往都是对于这些住宿的提醒与警惕——于大众观念中,火车站周边的住宿,仍是脏乱差的小旅馆,夹杂着一些已不算时髦的经济型酒店。而这,是需要选址交通枢纽的中高端酒店以时间的等待与营销的宣传来缓慢扭转的。 其二是下沉市场的增长困境。对于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而言,交通枢纽不容小觑的人流量,酒店的入住率自然得以保证,但到了下沉市场的交通枢纽,则并没有那么乐观。本地居民的住宿需求往往集中于城市商圈,车站周边则没有太多休闲娱乐设施,只要车站离市中心不远,旅客们更乐意选择直接进城。因此,中高端酒店品牌对于低线城市的未来潜力预判,至关重要。 枢纽酒店的3种未来 中高端品牌入局交通枢纽后,未来的枢纽酒店,必然会更具备想象力。从国内外一些令人惊艳的枢纽酒店以及机场酒店、公路酒店的成长历程中,我们得以猜想一二。 01 城市的第一张门面 如果旅行者到达一个城市,并选择在火车站边上酒店的时候,其与城市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便开始了。酒店就是城市的第一张门面,酒店的模样,将贯穿旅行者对于城市风貌的理解。 城市的门面,定然不应由小旅馆或缺乏特色的经济型酒店扮演,而应是那些能够将城市特质与品牌特质加以融合的酒店。这些酒店,或者是具有深厚经验的经典品牌,或者是有历史底蕴的老酒店的再改造。 譬如当我们从长春火车站出来,不难看到在站前广场的东南角,有一处米黄色的老建筑。这是一座已见证过百年沧桑的现代化酒店——春谊宾馆,其前身则是日本人在东北修建的4座大和旅馆中的第一座,“长春大和旅馆”。这也是长春第一个有暖气供暖、水冲厕所、电灯照明的旅馆。在长春大和旅馆院内,可以直接看到长春火车站。 日本人栗原忠道在《长春地图》这样记录:“当时的长春大和旅馆,是可以和东京的帝国旅馆相媲美的高级旅馆,它是在高大的榆树林中修建的……在这里住宿的都是政府要员、关东军的高级军官和大公司的董事等知名人士,他们的名字都要在第二天的报纸上登出来。” 于旅行者而言,春谊宾馆虽已不再年轻,但却绝对称得上了解这座城市的最佳开端。 与之相似的,还有法兰克福的孟菲斯中央车站酒店与伦敦的圣潘克拉斯万丽酒店 ,两家酒店都极具强调,以独特是建筑与设计,强调着酒店与城市的前世今生。不过,枢纽酒店并不意味着要呈现历史,也可以表达当下。譬如上海虹桥英迪格酒店便已“大富翁游戏”为灵感,棋盘棋子的元素以及梦幻大胆的配色,给旅客带来一次沉浸式的旧上海富商游戏体验,既摩登,又复古。 02 文化的传达者 酒店越发展,就越会试图寻找文化、传达文化。譬如在美国公路旅行的黄金年代里,汽车旅馆所带来的的文化传达,影响绵延至深,并给诗人、作家、导演们源源不尽的创作灵感,当中最大名鼎鼎的红遍一时的歌曲《加州旅馆》,便是描写在汽车旅馆的那些关于青春幻觉绝望希望的故事。 未来的枢纽酒店,或许也能挖掘出特有的旅途文化,并随着旅行者的前行、酒店的连锁,得以传播与延续。就像脱胎于汽车旅馆的速8酒店,传承了公路精神,并以连锁的形式,传递至全世界。 03 住宿氛围提升的引领者 正如前文所说,未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交通枢纽周边的单体小旅馆,将逐渐消失,而那些留下的、连锁的中高端枢纽酒店,则将引领着周边住宿氛围的提升。 以机场酒店为例,早期机场酒店,只是满足接待客人和食宿的招待所,在“经营理念”上,大多也是满足基本需求即可,在珠海机场甚至创下了60天建成1家招待所的建设记录。伴随着民航发展、需求涌现,越来越多高星酒店进入机场,如2009年,广州白云机场铂尔曼大酒店正式开业;2010年,中国第一家五星级机场酒店——北京首都机场希尔顿酒店正式开业等。这些高端酒店的出现,开启了机场酒店品质住宿的新时期,从此的机场酒店,不止于一晚将就,更是享受旅途中的暂停时光。 虹桥高铁站可视作城市交通枢纽酒店向机场酒店“取经”的案例,火车站周边诸多的优质枢纽酒店,引领着这一区域获得更高质量的住宿氛围。而未来,品质化的城市交通枢纽酒店,或将成为新主流。 回望城市交通枢纽的发展与酒店的故事,不难发现,酒店与枢纽是一起成长的“共生体”,如今中高端酒店涌入城市枢纽,也是时势共同造就的结果。枢纽酒店的未来模样,则被书写进了旅途前进的方向……
2021-06-10过去几年各类本地生活服务的外卖化,有效带动了即时配送服务的增长。根据《2020年中国即时物流行业研究报告》估算的数据,2020年国内即时配送订单达到228.4亿,增速为18.1%,国内即时配送用户规模超过4亿。 在生鲜、社区团购、餐饮等本地生活主力服务的持续刺激下,即时配送赛道早就聚集了美团、阿里、顺丰、京东这些巨头。而从各家近一年动作来看,资本并购、大举扩张、加速下沉成了共同的战略主张,即时配送的战火还会烧得更猛。 达达作为这场竞争中较早入场的玩家,在2016年和京东到家合并,以及被沃尔玛投资后也步入了飞速增长的发展节奏,稳住了即时配送头部玩家的地位。但是由于背靠京东和沃尔玛,外界也一直质疑达达快送业务独立变现的能力。 从6月7日达达集团发布的最新Q1财报来看,达达的营收同比增速比较亮眼,达到52.1%,但京东到家收入贡献仍然占到较高的比例,且亏损扩大。在即时配送赛道狂奔的达达,仍然存在不少挑战。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内部输血 当初京东愿意把到家业务并给达达,主要是为了卡位本地生活和即时配送赛道,因为达达的运力和京东到家的以商超O2O为主的即时配送服务,恰好可以形成互补。但是正因如此,外界也非常关注达达快送对京东到家的依赖程度如何。 从Q1财报来看,达达快送的整体收入为8.9亿元,京东到家的收入为7.8亿元,分别占比53.3%和46.7%。而去年同期这个占比分别是53.6%和46.4%,去年Q4占比则分别为63.9%和36.1%。 本季度达达快送和京东到家的收入贡献几乎五五开,而且京东到家的佣金收入在一季度有2.3亿元,占到了13.8%,说明目前整个达达集团的业务性质还是物流加零售。如果抛开零售来看,达达的配送服务又有多少是京东到家平台贡献的呢? 根据Q1财报,将所有配送相关的收入单拎出来看,Q1达达快送贡献了8.8亿元,而京东到家贡献了3.3亿元,京东到家的占比是27.3%,意味着现在集团约四分之一的即时配送服务收入,是靠内部的京东到家平台输送的。 而去年同期来自京东到家配送收入的占比是27.5%,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去年Q4这个比例只有19.6%,说明在去年Q4达达来自外部的配送服务收入要更高。 其实京东到家把订单输送给达达快送,本来就是战略整合,非常正常,但是达达快送的终极目标还是要做社会化的物流平台,在收入持续增长的大前提下,京东到家的配送订单输血,未来占比一定是越低越好。 加速烧钱 达达曾在上市招股书中提到融资的两大主要用途:用户增长和技术投入。而后疫情时代本地生活的全面爆发,则进一步刺激了整个赛道资本进场和行动的速度,达达也不例外。 从Q1财报的支出项目来看,达达正在加速烧钱的步伐,一方面是获客,另一方面是技术。 获客方面,主要体现在营销和销售费用的迅猛增长。根据Q1财报,达达集团销售和营销费用为7.9亿元,比去年同期的2.6亿元,增长了203.8%。而且本季度营销和销售费用于总支出的占比也从去年Q1的18.3%提高到32.5%。 财报给出了三个原因:第一,京东到家用户激励的增长;第二,来自零售商员工和第三方服务商推广费用的增加;第三,其他人员成本增加。京东到家的获客营销一直是支出大头,所以达达集团整体的侧重点还是在京东到家业务上。 技术方面,就是研发费用的增长。根据财报,Q1达达集团研发费用为1.2亿元,比去年同期的0.9亿元,增长了33.3%。 达达集团创始人兼CEO蒯佳祺在此前曾表示2021年将加大技术投入,以赋能更多的合作伙伴。在本次财报的电话会议上,他还披露达达的全渠道中台SaaS“海博系统”截止4月底已在超3300家零售商超门店应用,比2月底增长了50%。 综上,获客和技术投入的加速,都是基于战略和业务扩张需求,但重点还是在京东到家业务上,未能看到达达集团披露更多和达达快送有关的投入事项。而且从技术投入占比来看,Q1只有7.2%,这个比例对于一个需要技术驱动的平台而言,还是太低了。 难赚钱 如果说烧钱是主动战略需求,是可控的,那么盈利对于达达而言就不可控了。即便达达目前在业内是头部平台,但难赚钱对达达而言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根据财报,达达集团2021一季度Non-GAAP规则下的营业亏损为6.5亿,而去年同期为2.1亿,去年Q4为4.3亿。亏损扩大很大程度上由烧钱变多导致,但是整体业务的变现能力和运营效率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子。 变现能力方面,其实本季度达达集团的营收增速已经有放缓的趋势了,达达快送营收2021Q1同比增速为50.8%,2020Q4营收同比增速为55.4%,京东到家营收2021Q1同比增速为52.9%,2020Q4营收同比增速为108.6%。 而在运营效率方面,财报显示,Non-GAAP规则下2021Q1的营业利润率为-38.9%,而去年同期是-19.1%,有明显扩大。 其实即时配送这个赛道本来就不好赚钱,像美团、饿了么等目前餐饮外卖的订单量占比还是非常大,加上这么多年的打磨,虽然已经盈利了,但每单还是赚的不多,比如美团是4毛。其他的玩家活的就更不怎样了,比如顺丰同城,最近一则拆分上市公告显示,2020年顺丰同城实业营收48.4亿,净亏损7.6亿。 所以说难赚钱基本上普遍现象,但在其他玩家都紧咬即时配送赛道的情况下,达达的突围难度也会加大。 一场艰难的大考 总体来说,达达集团这份Q1财报关键词还是烧钱,但仍旧保持了营收增长的向好趋势。抛开盈利不谈,达达所处的即时配送赛道未来都很有想象力。而且达达集团所处的赛道不只是即时配送,反而在京东的左右下,本地生活的战略优先度目前看起来比即时配送还要更高。 但风险也恰恰在于这两个赛道本身的诱惑程度太大,导致巨头们不惜一切也要拿下。比如在即时配送赛道,顺丰和三通一达都比达达资历更老,而在本地生活赛道,美团、饿了么都在向京东到家的腹地商超板块进军。 虽然达达跨越了两个赛道,但是目前并未在任何一个赛道建立起绝对的优势,相反在追求盈利的长期目标下,达达还要小心后来者和第二梯队玩家的突袭。就像顺丰之后冒出来的京东物流,饿了么之后冒出的美团一样。 严格来说,达达历经的这场大考现在才刚刚开始,而且中途必将历经残酷的资本战和曲折的拉锯战,达达快送和京东到家的生态合力韧性和强度,一定会面临持续的考验。
2021-06-10编者按:本文来自界面新闻,作者:林北辰,36氪经授权发布。 均以前置仓为履约方式的两家生鲜电商,在同一日递交了上市招股书。 6月9日,每日优鲜、叮咚买菜分别于美国纳斯达克、纽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每日优鲜证券代码为“MF”,叮咚买菜股票代码为“DDL”。 两家美股交易所的公司性质有所不同。叮咚买菜所选择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与每日优鲜所选的纳斯达克相比,对挂牌标准、信息披露的要求较高,其服务对象多为成熟企业,也有将纳斯达克类比为中国的创业板、纽交所类比为中国主板的说法。不过,中国创业公司赴美IPO,更常选择的市场是纳斯达克。 叮咚买菜与每日优鲜都是前置仓模式,前者的大本营位于华东地区,后者则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占据主场地位。同为生鲜电商独角兽,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在2020年疫情之后获得了大量关注,二者也有业务上的交锋:2020年4月,叮咚买菜进入北京,在每日优鲜的大本营开展业务,而每日优鲜也早在两年前就进入了上海市场。 从成立时间来看,每日优鲜成立于2014年12月,叮咚买菜虽然也成立于2014年,但App产品直到2017年5月才正式上线,要晚于每日优鲜。 在业务上,二者的周期也有所不同。每日优鲜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北京零售产业的发展:2015年前后,生鲜到家模式的需求萌芽,此时快速送达还不是北京用户的首要需求,用户想要生鲜送货上门,每日优鲜因此采用前置仓履约模式快速送达;2017年无人货柜风口正盛,每日优鲜也在办公室、CBD场景布局货架,但风口过去,其货柜也悄然退出市场。 而对叮咚买菜来说,前置仓意味着不一样的创业故事。创始人梁昌霖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多次提到他的“自来水哲学”,即叮咚买菜要做的事一直是让食材像自来水一样,为此叮咚买菜做了产地直采、源头直销的上游供应链改造,而一直坚持的29分钟达模式,只有前置仓能够做到这样的履约速度。 从双方的招股书来看,每日优鲜、叮咚买菜似乎走向了不同方向。 整体来看,叮咚买菜2020年的交易规模(GMV)几乎是每日优鲜的2倍。2020年,叮咚买菜的GMV与营收分别为130.3亿元和113.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19.2%;每日优鲜的数据则为76.1亿元与61.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7.67%。 在前置仓数量上,后起之秀叮咚买菜实现了反超。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每日优鲜的前置仓覆盖全国的16个城市,共有631个;而叮咚买菜则进入了29个城市,共有950个前置仓。 在用户数据上,二者披露的角度略有不同。每日优鲜在招股书中使用了“有效用户数”的概念,为790万,而叮咚买菜在招股书中披露的数据为“平均月交易用户数”,为690万。 值得一提的是,每日优鲜在客单价上大幅领先。每日优鲜披露的数据为平均客单价94.6元,核心用户达到98元。叮咚买菜则表示单位交易用户的月均订单量为6.7单,平均客单价在今年一季度为54元。 但在营收增长上,每日优鲜近一年的增长速度不如叮咚买菜。双方招股书显示,叮咚买菜从2019年的38.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13.4亿元,而每日优鲜的收入从2018年的35.5亿元,增至2019年的60亿元,再增至2020年的61.3亿元人民币,从2019年至2020年增速几乎停滞。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2019年每日优鲜曾宣称其前置仓数量已达到1500个,随后的融资及亏损问题令其不得不关闭部分前置仓以阻止更大的亏空。为了改变前置仓烧钱快、模式过重的问题,每日优鲜近期将其战略定位更改为“社区零售数字化平台”。此后,每日优鲜将前置仓作为其中一种模式进行运营,入局智慧菜场领域、深入线下菜市场进行数字化改造是每日优鲜自今年3月以来在秘密尝试的动作。 相较之下,叮咚买菜始终投入同一种模式,未有放弃前置仓或将前置仓作为部分业务发展的做法出现。 在营销费用上,二者的支出相近。招股书显示,2020年,每日优鲜的营销费用为5.9亿元,叮咚买菜则为5.7亿元,可见前置仓生鲜电商在投入广告拉新、维持曝光度的动作颇为类似。 另一个共同点在于两家都还处于亏损状态。招股书显示,叮咚买菜2019年净亏损18.7亿,占营收的48.3%;去年净亏损为31.8亿元,占营收的28%。而每日优鲜的净亏损则从2019年的27.8亿元,占比46.3%,收窄到2020年的16.5亿元,占总营收的26.9%。 可以看出,叮咚买菜在成交额增长的同时,亏损也不断扩大,每日优鲜虽然面临增长速度较慢的问题,其亏损状况却得到了缓解。 总体而言,叮咚买菜与每日优鲜的招股书陈述了两种不同的生鲜之道。每日优鲜的C端业务停滞,试图通过发展B端智慧菜场业务找到营收的出路,其亏损也确实得到了缓解;叮咚买菜继续坚持前置仓投入,规模扩大的同时亏损也不断增加。二者究竟谁能摘得“第一股”的头衔,还要看未来的资本市场及业务表现了。
2021-06-10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文娱”(ID:hi3wyu),作者:阿靓,36氪经授权发布。 巧虎,倍乐生 (Benesse) 旗下的一个早教品牌。倍乐生是日本教育巨头企业,其中国大陆地区业务由子公司倍乐生商贸(中国)有限公司独资运营。 在日本,倍乐生主要针对18岁以下用户提供教育服务,同时公司还有孕期服务,外语培训,职场管理培训,老年人护理等。受本土少子化和新冠疫情影响,倍乐生的净利润在过去的12个月里下滑严重。 如,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公司营收4275.31亿日元,同比减少4.7%;营业利润为130.89亿日元,同比减少38.4%;经常利润为92.60亿日元,同比减少44.7%;归属股东当期纯利润为31.22亿日元,同比减少50.3%。 其实,这样的下滑也早有预警。除了新冠疫情这类无法预判的外界影响之外,倍乐生的行业相关环境也突发了很多变化。短短四五年间,日本国内就发生了小学英语教育早期化、编程教育导入、大学入学考试共通等诸多变化。 而一直在支撑其海外营收的中国地区早教业务,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一,是 倍乐生在财报中提到的,中国每年新生人口将近1500万人,但育龄人口逐渐减少,再加上新冠疫情,2020年新生人口只有约1200万人。 其二,是伴随着网络学习的普及,有大量新的教育企业也加入了竞争。 那么,在中国所运营的以巧虎IP为核心的早教产业体系是怎样的?面对市场的变化,以及疫情带来的突发问题,倍乐生又会做出怎样的应对? 倍乐生围绕“巧虎”在中国开展的三大业务 如果我们把“巧虎”看成一个IP,那么它已经形成了从内容(动画,人偶剧,舞台剧等)到商业化(早教教材销售,周边玩具等)的成熟链条。 倍乐生(中国)的业务就是围绕“巧虎”这个IP展开的一系列早教事业。 首先最基础的是“专业学习”事业体系 ,沿用与日本相同的会员制。这一体系的核心商品是“巧虎乐智小天地学习系列商品”,使用独创的“3×3×3立体教学模式”,为幼儿提供每月的家庭学习材料。 所谓的“3×3×3立体教学模式”是指“3步学习法×3元核心力×3方互动支持”,而会员制是一种类似订阅的服务。客户选择入会后签订协议,倍乐生则根据客户需要,每月定量邮送相应的《乐智小天地》学习资料,供客户带领孩子自学使用。在基础会员制之外,还有积分制度、亲友介绍制度,以增加用户粘性。 3元核心力分龄进阶体系 13月龄幼儿学习商品图例 倍乐生还上线了“巧虎早教成长记APP”,与学习资料配合使用。这是一款面向1-6岁儿童的APP,提供适合孩子各阶段成长的学习内容,寓教于乐。 除了《乐智小天地》学习资料本身,倍乐生还设计了《乐智小天地Plus》系列商品。该系列商品作为巧虎乐智小天地学习系列商品的补充,以独立主题开发而成,强化各领域的学习。 《乐智小天地Plus》系列商品图例 《乐智小天地》、《乐智小天地Plus》学习系列,是由中国福利会旗下的中国中福会出版社有限公司与倍乐生共同成立的上海儿童时代倍乐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由中国中福会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的。截至2019年3月,《乐智小天地》家庭学习系列突破了117万会员订户,年销售数超过1200万套,会员遍布全国各省市。 当前,《乐智小天地》主要营销渠道有五条: 巧虎官网/微信公众号/客户来电 电销服务中心 巧虎实体店 地区合作商 天猫巧虎旗舰店 第二个事业体系是“IP服务”事业体系。 2006年6月,《乐智小天地》1-2岁宝宝版、3-4岁快乐版商品上市,此后适合各年龄段的《乐智小天地》产品也陆续上市;2007年6月,“巧虎来啦”节目全国各省首播开始;2008年11月,巧虎线下实体体验店开业;2010年巧虎大型舞台剧全国巡演开始;2016年7月,“巧虎KIDS”教育加盟事业启动;2019年6月,巧虎电影全国上映;2020年,巧虎3D动画卡通片开播。 2021年,已经是巧虎品牌的15周年。2017年,巧虎开始的授权事业,如今也已经四年。巧虎的合作商品包括生活类、玩具类、服务类。长达四年授权业务的成功,侧面证明了巧虎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的IP,具有了作为文化符号的商业价值。 部分合作商品图例 IP授权事业同样火热。与IP授权商品不同,这里的授权事业可以理解为加盟事业或围绕巧虎IP的合作事业。授权事业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巧虎KIDS成长中心 上海鲱鱼宝宝教育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是倍乐生授权巧虎KIDS事业在中国地区开展的总代理公司。巧虎KIDS是与“乐智小天地”连动互动式线下学习品牌,致力于0-6岁孩子综合能力的开发、良好习惯的培养。 2.巧虎欢乐岛 上海多雷米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是倍乐生授权巧虎欢乐岛大型室内儿童乐园在中国地区开展的总运营管理公司。巧虎欢乐岛是专属130厘米以下孩子的大型室内儿童“玩中学”乐园,结合多样的游乐设施与巧虎唱跳Mini Show,通过体验增进孩子治愈及体能等全面性的发展。 第三个事业体系是“社会体验”事业体系。 1.巧虎大型舞台剧 2010年起,作为对巧虎会员的延伸服务,倍乐生推出了巧虎大型舞台剧,包括“蚂蚁王国历险记舞台剧”和“快乐农场大冒险舞台剧”等。据大麦网截至2019年12月数据,倍乐生每年春秋两季的演出,已累计巡演全国超过1000场次,观赏人数超过95万人。 2.动画片及大电影 倍乐生目前已经上线动画片《可爱巧虎岛》、3D动画片《巧虎探索奇妙世界》、3D巧虎大电影《巧虎大飞船历险记》。其中《巧虎大飞船历险记》获得第十二届厦门国际动漫节“金海豚奖”最佳影视动画长篇银奖。 2018年5月起,巧虎与百视通共同打造了巧虎电视机顶盒“巧虎小红盒”,提供包括巧虎卡通在内的巧虎节目,《乐智小天地》订户可通过巧虎小红盒观看每月的学习内容。 倍乐生在中国的发展迎来瓶颈期 倍乐生的早教业务在内部被称为“global kodomo challenge” (“国际早教事业”) ,中国大陆地区业务由倍乐生商贸(中国)有限公司(中国上海市)运营。 该子公司为倍乐生全资子公司,主要事业内容为教具、玩具的采购与生产管理,以及出版物的贩卖。 2021财年,Benesse国际早教事业的销售额为551.98亿日元,同比减少2.5%。日本国内“kodomo challenge”早教业务续费会员数增加,但仍然减收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和日本的线下活动中止,以及在中国进行外汇换算时的负影响。 由于对中国和日本国内的战略投资增加,营业利润为16.13亿日元,同比减少39.2%。 国际早教事业中,海外事业体量是日本国内事业体量的两倍左右。 其中,中国大陆市场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中国对于倍乐生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其庞大的早教市场,还在于资金流方面与中国的密切关系。 截至2021年3月期,倍乐生银行贷款来源为中国银行100亿日元、三井住友银行100亿日元、银行团贷款80亿日元。中国银行也是倍乐生的大股东之一,持278.7万股,占比2.89%。 直面市场变化,倍乐生的应对策略与目标 倍乐生2019年总结文件中提出,原本中国在幼儿期就强调“应试教育”,但现在有了与之相悖的“素质教育”模式,且正逐渐被重视起来。倍乐生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利用“巧虎”开展素质教育,得到了广泛好评。 此时利用在日本积累的经验技术开发同时满足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方面要求的教材成为出海任务的重中之重,但接下来的疫情与其带来的线上教育热潮,是与倍乐生原本的构想大相径庭的。 面对疫情与行业动荡,倍乐生迅速调整方向,顺势而为。2021财年,倍乐生采用了新的营业体制,安达保受任为CEO,小林仁受任为COO。 在早教方面,倍乐生将妊娠期、婴幼儿、1-6岁幼儿事业进行整合,计划以APP为中心,扩大与顾客的接触。同时,为了中长期成长稳定,2021财年倍乐生设备投资总额达265.89亿日元,其中基础投资主要目的在于客户基础服务系统和物流体制的强化。 在早教事业方面,Benesse 在动画番剧和电影制作上投了14.72亿,仅次于养老、保育事业的145.63亿日元投资和国内教育事业投资的91.66亿日元投资。 倍乐生在2021年财报中提到,未来总目标是“发展核心事业,挑战新领域”。2022财年,为应对中国市场内的激烈竞争,需要增强网络内容,推动数字化进程。中国近年来迅速发展,教育热居高不下,在激烈变化的工作环境中积极推进商品的数据化和销售结构优化成为了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 财报中认为,当前倍乐生面临三个问题: 市场过热与竞争激化; 幼儿教育市场的数据化; 销售效率低下。 这三个问题与中国高居不下的教育热和高速推进的数据化发展息息相关。 对此,倍乐生计划扩大面向家庭、面向亲子的“巧虎世界”,同时基于网络,增加顾客接点,强化商品和服务。具体来看,有两个细节已经明确: 1、提升网络授课竞争力,开发AI录课; 2、改革销售结构(扩大EC,增加数据接点,活用数据)。 为适应中国市场剧变,倍乐生将重点放在了强化互联网布局上。原本擅长地推的倍乐生如今也发力线上宣发,巧虎微信订阅号、微信服务号、巧虎抖音号都已经投入使用。 此外,倍乐生声称开始试水AI录课,但并未发布具体信息,预计可能是和新东方在线类似的绿幕直播课技术或通过人工智能优化录课流程。 倍乐生最终的目标是“V字回升”,将2022财年营业利润目标设为260亿日元。
2021-06-10视频号是含着微信这个全网最大的私域流量池的“金钥匙”出生的,从去年一推出就受到了万众期待,尤其与短视频红利擦肩而过的企业、微商以及媒体人的兴奋劲头,有点像赶上了上世纪90年代低价买房的那种兴奋...... 显然,就像喊你一起去发财的多半不靠谱那样,视频号并没有想象之中那样“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的盛况。做新媒体真的是件很苦逼的事情,人们总是喜欢看大V台前吹牛逼,但是看不到他们在人后一条视频NG三四十条的辛酸,以及精心制作内容没人鸟,偶然发的一条视频却火了的尴尬。 最近有几个做视频号的朋友问我为什么视频号的流量不高,努力一年拍视频每条作品的点赞只有10个到20个,他问我还有没有必要坚持下去,而他在隔壁家抖音的每条作品点赞都是上千个左右,而且无论是阅读量、评论区还是转发数、下载量都远远超过视频号,问阿星是怎么肥事?其实这种情景我在其他一些视频号也是司空见惯的状态了。 阿星给这位朋友的回复是:“正是因为视频号做不大,才是你做视频号最大的机会。” 怎么理解我说的这句话?需要搞懂视频号的三个“反逻辑”或者是“暗逻辑”。 01 反逻辑一:视频号依然主打社交,不是短视频平台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视频号并非是独立的短视频产品,能够与抖音、快手并列的产品应该是微视,显然大家对于微视并没有那么的感冒,后者确实正式进场短视频时间晚了两年。 但是,微信无论什么时候做直播或者短视频都会引起轰动,所以张小龙才不慌不忙,视频号实际上腾讯做短视频内容构建起自身社交护城河最后底牌了。 视频号出现按照一如既往的佛系节奏,它首先不是一个款着急对标其他短视频平台的产品,而是一款能够弥补微信一些场景缺憾的“功能”: 比如在朋友圈用户UGC内容是没有转发功能的,只能进行截图;而发布视频内容往往也只有15秒分享私人Vlog内容,这些都大大限制了短视频的媒介属性;比如微信此前一直没有开直播功能,凭借直播C2C的打赏微信本身就可以迅速成为移动互联网上最赚钱的产品之一,至少是一万个陌陌或者映客的规模。 而视频号切入短视频这个领域实际上是想做每一个视频创作者的“后花园”或是创作基地,而不是大量接触粉丝、获取流量的入口。 这个与公众号是类似,就算其他资讯端比如百度、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再火,而很多自媒体即使是公众号流量相对于其他媒体和资讯端低很多,也会另眼相看。 而对待视频号也似应如此对待! 换句话说,做视频号从一开始并不应该视之为抖音或者快手替代品,而是作为一个UP主做(中/短)视频的始发站。 由于视频号本身只是作为每一个微信号用户如果需要或者想发布视频或者进行直播时候有这样的功能就可以了(尽管目前视频号还没有进行全量开放);所以视频号本身并不想抖音、快手那样只做短视频、并以短视频用户流量为主,所以其视频流量“更低”是情有可原的。 说的直接一点,视频号一出生就注定了其做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博主自己的积累的,而不能指望平台。 再加上视频号内容推荐机制除了比公众号略强一些以外,实际上相比抖音这种强中心流量推荐机制,以及快手这种基于算法兴趣推荐和老铁社区的私域推荐还是要弱了不止一个级别;而视频号所谓的社交链推荐也取决于UP主自己分享朋友圈、社群以及多看直播,吸引更多朋友作为“亲友团”和“拉拉队”帮忙去带动内容的呈现和扩散,这种把你的朋友看到的内容推荐给你的机制,实际上默认了用户的社交关系链上的用户属性的一致性,这种“非精准”数据也就导致了视频号本身粘性相对较弱,类似的运作逻辑有点类似此前微信公众号里的“看一看”,我不太清楚现在有多少用户筛选公众号可读内容是从“看一看”去找“朋友在看”。 抖音、快手尽管区别很大,但是二者实际上都在认真的经营用户数据和内容的品类,严格来说都属于平台级产品,其中抖音结合用户属性发展出了明星内容、泛娱乐内容、Vlog、知识教育内容、非遗等内容;而快手以双列模式(以及备选的单列模式)将内容选择权交给用户,从而形成了平台超高的互动率以及头部达人直播带货的天然基因。 视频号严格来说依然属于非平台类产品,主打的是去中心化内容生态,这和微信本身的公众生态、小程序生态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在视频号内容推荐来自于个人喜好,从朋友点赞(个人的朋友)、机制推荐(个人的点赞)、关注(个人的关注)这几方面。 因此,在抖音快手,你可以凭借兴趣爱好找到对应圈层的内容,并且选择成为他们的粉丝,其构建的内容生态;而在视频号之中更像是视频版的朋友圈,关注人数相对于抖音快手会少很多,流量主要是以博主社交流量为主,其实根据人们社交需求创造表达和沟通场景。 02 反逻辑二:视频号不需要大V 中国互联网流量总量是一个稳定值,即国民总时间等于总人口数乘以24小时,具体在一个平台内流量实际上也是相对进入到一个很难获取到增量的阶段了,那么,如果头部大V占据的流量越来越多,那意味着中腰部中V,以及长尾用户的流量就会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算术题。 我们看到现在淘宝直播流量头部网红以及TOP5家的MCN公司占据整个平台的80%以上的流量资源,并且他们还在想办法签约更多有潜力的网红资源,剩下成百上千家MCN公司来获取剩下的不到20%的流量资源,这也就造成了头部网红在直播带货过程之中对于企业商品进行价格压榨、坑位费或者销售佣金获取相当强势。 比如说最近辛巴就在直播之中向平台诉苦,称自己是千万粉丝直播间的人数流量在下滑,购买粉丝获取成本越来越高,是平台其他用户获取数倍等等,实际上这反映出快手本身“去辛巴化”、“去家族化”,以免被这些大V进行流量、网红资源整合而捆绑;把流量分配给更多的中腰部大V、甚至一些小众领域的中V对于平台内容生态构建更有价值。 而当视频号切入做短视频和直播的时候,微信可以选择让视频号可以快速做大,那么对大V来说,微信的流量不过是锦上添花;同时微信也可以选择把那些大V的流量圈定的和普通朋友圈点赞数一样,让其无法破圈和扩张;即使是掌握十多个微信号的大V也没有办法做十多个口播视频号内容去吸引用户关注,微信视频号的产品逻辑就是很难起规模流量,以此把微信里的流量分配给那些中腰部自媒体或者是一些依靠视频场景的长尾用户。 这也一度导致了很多网红公会以及网红MCN公司对于视频号处于放弃状态和唱衰状态了。 正如上述所言,视频号不是为了再造一个抖音和快手,而是为了提供鼓励分享视频内容的“个人社交名片”;并且为深耕微信生态的公众号博主、小程序商户提供直播打赏、直播带货的机会,并以直播功能串联起整个微信生态。 在其他短视频内容生态之中,都是鼓励用户对本生态内部进行教学,比如抖音虽然曾经一度否认的“抖商”但是后来无论是抖音还是西瓜视频都开通了专门创作者学院;快手也有专门的快手学院来对于创作者进行手把手教导;但是视频号官方没有相关的培训引导,反而对于市面上进行视频号知识培训的账户和博主进行了一波清理和血洗,这实际上是符合的视频号不需要大V这一另类逻辑的。 不过由于每个人所积累的社交资产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公众号本身可与视频号进行绑定和直播的时候,视频号本身即使不需要大V也是能在局部一点个体之中获得大量的流量。比如公众号“夜听”的运营者情感主播刘筱曾在两小时就实现了超过100万人观看。 正如微信团队所说“有了视频号之后,公众号、朋友圈不再是工具,而是生态,像生活中的水、电、气一样离不开。” 当然,由于视频号本身的克制,导致目前其他平台上的头部大V比如薇娅、辛巴、李佳琦、罗永浩等头部大流量主并没有解锁视频号的正确姿势,根据新媒体数据平台新榜公布的榜单来看也可以了解到视频号对去头部化的努力,以及对中小V内容创作者的“保护”。 实际上,对于个人内容创作者来说很难能够与专业团队抢注意力资源。如今在各路短视频平台越来越成熟,从增量时代走到存量时代,如何通过社交信任有效转化流量才是更重要的事。 与此同时,视频号依托于微信社交圈子的好友、好友互动推荐和平台对于原创自媒体在直播广场上给予的支持,其实更能够展现出平台的公平性,再加上由于视频号本身流量是真实的、数据没有水分,按照关注量来看其流量数据实际上已经属于相对比较好的了。 03 第三个反逻辑:视频号不需要盈利 微信之所以能够保持屹立不倒主要原因是由于微信本身没有赚钱压力。 换做是任何其他产品根本没有办法顶得住这其中绝大的带宽压力,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微信做短视频和直播的姗姗来迟的主要原因,毕竟后端的压力前端是无法感受到的;不过,微信本身除了抽直播佣以外应该还是会以维护微信内容生态和社交粘性为主,而不是急着投放信息流广告或者自建MCN团队来做直播电商;因此视频号本身属于“慢热型,后劲大”。 视频号这种独特的资本底气、以及真实的、缓慢攀升的数据,无论对于个人、企业等都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战场,对于不同的对象而言,如何做好视频号呢? 于个人类自媒体而言,阿星觉得,视频号本身着重打造个人品牌资产,既是在某一领域要具备强的知识高度,基于视频号私域流量起步逐步扩散公域流量的算法机制,只有真正切中目标群体的好内容才能真正获得不断扩大的关注,需要不断打磨内容及内容的表达方式、展现方式,找到最适合的一种。 比如《私域流量池》作者刘翌老师发起了百日依靠视频号直播变现百万的活动,而在进行第22天之后累计变现达到115597元。再比如视频号“张导带你游北京”的一场讲解故宫文化的直播,累计开播5小时27分,共有12万人次涌进他的直播,点了近23.3万次赞。而张导作为一名资深导游,深谙北京的历史人文;其直播的爆发不是偶然,一是提前在3月31日到4月25日,进行了不少于12场带预告的直播,二是借助北京名胜古迹的大IP,三是在直播中认真做好内容。 对于视频号的优势,张小龙曾说过,“如果我们不花钱去买内容创作者还愿意进来,才说明我们真的建立起一个可以运转起来的生态。” 再加上视频号本身直接转化的是微信用户个人的私域网络,建立起与公域流量的链接,通过内容创作者在私域流量的信任基础,更好地转化了公域流量的商业价值。在目前一些此前在知识经济领域内有较好变现经验的优质公众号都通过视频号进行了不错的商业转化。 于企业而言,首先要思考企业想获得的是什么,是品牌效应还是产品转化等等,其次就是做好内容的定位及运营。更多要挖掘出本身品牌的亮点,找到亮点与消费者之间的贴和的焦点。这一块要结合视频号本身的一是要有比较满足用户需求的人设IP,二十针对平台的内容分发机制发布内容。 例如丁香医生的田太医,以生活中伪科学与医学常识相结合的剧本式短视频内容,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的内容趋向,来找到微信庞大的用户群体的内容焦点。从而也在视频号这一新赛道中表现不俗。 尽管目前视频号生态服务方面没有推出官方的撮合平台,对中小企业来说,视频号是获取微信流量的新入口,也是释放微信已有的公众号、小程序、微信微商城等构建起来的内容和社交电商价值的关键,在视频号之中直接点击链接就可以通过微信支付购买,其理论上转化率要高于其他领域。比如以某视频号“卖课”的场景,“视频号卖的不是一次性交付的课程,而是引导到私域社群中做群内容分享,而视频号和视频号直播,更多的作用是去完成对宣讲和收费。”因此如何将视频号的流量能消化到社群运营中,转化到商店进行支付等,都需要全盘去考虑。 当前视频号本身的变现方式除了大流量主的广告导流,直播带课或者带货依然是现今视频号主要方式,在投放方式上分为纯视频、视频+挂链、挂链等。此外还有品牌提供赞助内容,设置奖金和定向邀请创作者参与,来一起发布内容等,当然最终变现取决于内容运营者本身的私域社交资产和流量积累,视频号只不过提供了变现的工具而已。 【结语】 一个事情能够做成一定是帮人解决了什么问题,或者满足了人们什么需求,一定不能为了做而做,就像不能为了直播而直播结果自己也觉得没有意思,就像小程序不能为了赶风口上小程序,还是要结合自身的业务场景;视频号也是如此,没有人能够低估视频号,但是容易短时间内抱有很大的期待,以至于很快铩羽而归。 明白了视频号的三个反逻辑,视频号扎根于社交工具,未来应该也没有独立做内容产品的倾向;视频号慢慢来比较快,个人一开始新开视频号往往做不大,这才是每一个普通人和中小企业的优势,这需要辩证的积极的看,慢慢耕耘终有收获。 作者简介 靠谱汇由知名科技媒体人靠谱的阿星创办,专注于企业的媒体化战略与MCN搭建咨询业务,个人微信:kaopudeaxing
202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