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医美行业迅速发展,我国医美用户规模不断增长。根据Mob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截至2021年4月,我国医美用户已达1807.3万人。但与此同时,由于医美行业准入门槛低,行业不规范、暴利等乱象频发,这也将加速推动行业大洗牌。 暴利和不规范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透明。具体来说,用户与医院之间,通常需要中介搭桥,而当用户发生医美事故时,医院和中介往往会互相推诿,导致最终无人负责。此外,医院通过对私转账,结算中介的高额费用,不仅加剧了医院运营成本,也促使了行业污名化和高税务风险。 在关注到这一问题后,2015年成立的一美科技,推出医美行业ACN模式(经纪人合作网络),聚集医院资源。ACN模式聚焦医美产业链的中下游,通过连接医生、医美经纪人、消费者三个关键性群体,撮合交易,为消费者提供医美服务。 对于赛道的选择,创始人黄闯告诉36氪,近年来随着大众对医美行业的认知度逐渐提升,信息透明化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其次,医美是高度依赖人的行业,因此在医美领域势必会出现一个完整的经纪人网络。 医美经纪人,在医美行业内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这一群体承担着医美知识普及、资源对接、初步手术咨询、术后回访等作用。但经纪佣金颇高,且始终没有规范化组织和管理,这也成为医美行业价格无法透明化的原因之一。 因此经纪人群体的专业性与规范化,也将成为能否获取消费者信任的重要考量。从2015年入局医美行业以来,一美科技团队在市场方面累积了大量经验。据黄闯介绍,一美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培养起了自营的专业经纪人,目前团队已拥有100多名自营经纪人。 医美经纪人 具体到业务环节,黄闯表示,一美科技的业务划分为前端、中端、后端三个部分。前端为引流团队,通过打造自己的KOC和KOL吸引流量,将公域流量转化到私域。中端包括网咨团队和地接团队,网咨团队负责为消费者提供咨询服务,并定制适合的医美方案;地接团队为消费者提供专车接送和手术陪同服务。后端为实施手术的医生和医美机构,除了与上海、合肥上百家机构合作外,一美科技还独家签约了若干知名医生。 “不同经纪人以不同角色,共同参与到一笔交易中,成交后按照贡献率进行佣金分成。通过整合经纪人和专业化培训,消费者可以获得定制化、陪伴式的高质量服务。” 在服务平台的设计上,黄闯透露,平台布局了3代版本。“如果对标地产行业,三个版本的功能依次表现为医美领域的链家、贝壳和德佑。” 1.0版本主要通过自营和签约设计师提供整形模版素材、推广海报和视觉案例等。解决的主要痛点是,目前市场上缺少案例参考,且现有案例较低质化。 2.0版本将起到撮合交易的作用。基于医院和经纪人痛点,平台能够实时匹配经纪人和医院的合作关系,通过去中间化,实现平台间的协同。 3.0版本将主要解决医院的客源和标准化问题,并提供医美创业项目。通过服务客户、服务经纪人、服务流量端口,推进医美领域ACN模式的新生。 目前,一美科技已实现了1.0版本,预计将于10月推出2.0版本。 自客户端推出以来,一美科技已拥有1万多位付费用户。而平台的变现,通过整合医美经纪人与医院资源,实行会员制实现。 对于医美行业的发展,黄闯认为,医美赛道已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虽然市场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留下强势的品牌,但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此外,未来医美市场将不断规范化、透明化,所有医美从业人员都需要持证上岗。在经纪人领域,未来将继续分工精细化,每一环节都有专业经纪人对接,不再是一人负责多个环节。 团队方面,创始人黄闯在医美领域已有7年经验,主要负责医美消费业务,深谙医美市场机会及消费者观察。联合创始人熊伟担任赛雅蓝图医疗投资集团CEO,有7年创业经验。
2021 - 08 - 0736氪获悉,疫苗研发企业「康乐卫士」宣布完成10.15亿元的Pre-IPO轮融资,主要投资方包括建银国际、云锋基金、济民可信和盈科资本等投资机构。作为创新型的疫苗研发企业,康乐卫士正在研发HPV疫苗、新冠疫苗等颇受市场关注的产品。 据悉,本轮融资所得将主要用于公司旗下重组人乳头瘤病毒(HPV)三价(16/18/58型)疫苗、重组人乳头瘤病毒(HPV)九价(6/11/16/18/31/33/45/52/58型)疫苗的临床研究,以及建设昆明疫苗产业基地,重组诺如病毒疫苗、重组新冠疫苗临床前及临床研究,和其它在研产品临床前研究及流动资金补充。易凯资本和凯乘资本在本次交易中担任了康乐卫士的联席财务顾问。 从技术角度来看,康乐卫士主要聚焦于重组蛋白疫苗。疫苗开发的常见技术共有五种: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与核酸(mRNA和DNA)疫苗。前两种属于经典的疫苗技术,后两种属于第二代疫苗技术,核酸疫苗属于第三代,不同的技术平台具有不同的优劣之处。 总结来说,康乐卫士的核心优势在于: 已经建立多个关键技术平台,包括重组病毒样颗粒(VLP)疫苗设计、VLP蛋白表达及疫苗工程化技术、VLP疫苗的质量评价、疫苗抗体制备及检测等; 在开发的重组三价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和重组九价HPV疫苗均已进入临床Ⅲ期,研发进展顺利; 已完成主要生产车间的工程建设,预计产后产能将达到3000万剂/年; 立项研发的产品所对应的市场规模均不低于10亿(正在开发重组十五价HPV疫苗、重组双价新冠病毒疫苗、重组诺如病毒疫苗、重组手足口病疫苗、重组脊髓灰质炎疫苗、重组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重组带状疱疹疫苗、重组甲乙肝联苗及重组四价流感疫苗等)。 在康乐卫士聚焦的重组蛋白药物之外,为应对新冠疫情常态化的趋势,康乐卫士还自主开发了可以预防变异瘤株感染的重组双价新冠疫苗 数据来源:WHO,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优质疫苗一旦研发成功,步入市场,便开始较快地实现现金流,年复一年地创造营收。横向比较目前最畅销的几个疫苗,例如辉瑞的肺炎球菌疫苗沛儿13价,每年给企业带来约50亿的收入;默沙东的HPV疫苗加卫苗,让企业每年进账约25亿;赛诺菲的流感疫苗,年均销售额也将近20亿。 步入稳定收获期的疫苗,特点是技术迭代慢、生命周期长、市场竞争小,因此受到市场青睐,资本往往基于其商业化价值给予较高估值。 从整体行业格局来看,国外赛诺菲、GSK、默沙东、辉瑞四大疫苗巨头形成分立的格局。在公司发展过程中,他们都进行了大量并购。而国内有30多家疫苗企业,正处于加速发展期。商业模式上,国外疫苗企业自研为主,而国内疫苗企业主要是“代理+自研”两条路线。
2021 - 08 - 0736氪获悉,显微手术器械制造商碧利医疗已完成亿元B轮融资,由创新工场领投,久有基金、苏高新创投跟投,现有股东旦恩资本持续加投,歌路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将用于研发注册、生产线建设、市场推广与运营支持。 碧利医疗成立于2017年,36氪此前曾对其有过详细报道,它是国内首家以显微外科手术器械为主营产品的研发制造型企业,产品线覆盖眼前节手术(白内障、青光眼、飞秒、准分子、ICL等)、眼后节手术(即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全系列眼科专用手术器械、耳科全系列显微手术(侧颅底、中耳炎、人工听骨植入、人工耳蜗植入)套包。 36氪了解到,传统的开放式外科手术给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风险较高。而随着机械、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外科手术正逐步向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的微创方向发展,显微外科手术即是一种创伤最小的微创手术形式,它借助于手术显微镜使手术切口缩小到毫米级。 不过,显微外科手术由于操作精细,对手术器械的质量、精度、操作便捷度要求极高,因此对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设备加工精度、工艺稳定性、技术工人的经验水平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 如旦恩资本合伙人新纪夫所言,“和很多‘卡脖子’领域一样,显微手术器械看似简单,但它和很多外资垄断的精密制造领域一样,在设计、工艺和材料方面有非常多的know-how,没有复合的团队背景和长时间的积累是非常难突破的。” 也因此,长期以来,显微外科手术器械的设计与制造技术被国外企业所垄断,国内市场尽是进口品牌的天下。相应地,这也出现了两个问题:国内医生手型小、处理疑难杂症多,外企主导设计的手术器械往往并不符合中国医生的操作习惯,也很少向国内医生提供定制服务和联合设计开发的机会;另外,显微器械对于维护保养服务的要求高,跨国公司难以提供全面的售后服务。 图片来源:Unsplash 可以说,显微手术器械市场痛点明显,存在着巨大的国产替代进口的机会。对此,碧利医疗在与国际一线厂商开展OEM合作的基础上,积累起了相应的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并逐渐向自主开发设计转型。根据此前介绍,碧利医疗前身是创立于2009年的眼科显微手术器械品牌“贝尔一锋”,主要为美国品牌做OEM贴牌制造。 据悉,截至目前,碧利医疗已与北京协和医院、同仁医院、北医三院、邵逸夫医院、苏州协同创新机器人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国内多位专家开展合作,联合开发了多款具有发明创新性质的显微手术器械,并取得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另外,碧利医疗已通过SGS13485认证,全系列眼耳科手术器械已取得美国FDA和CE认证,具备出口资质。 而在生产能力方面,碧利医疗建立了2000平方米、通过GMP认证的10万级净化车间,并拥有5轴车削中心、CNC加工中心等先进的进口数控设备。另外,公司投入大额资金自主研发微米级一次性显微器械自动化生产线,以期不断升级现有生产工艺、提高产能和效率。 至于这一行业的市场前景,可以结合应用场景来看。据悉,显微外科已广泛应用于眼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骨科、心血管科、神经外科等科室,针对这些科室的器械销售额均在全球医疗器械销售额排名中位列前15位。 以眼科市场为例,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19年中国眼科市场总体规模达1700亿,其中眼科器械市场占16%,为267亿。眼科器械市场中,手术医疗器械(不含角膜塑形镜和人工晶体)市场规模占61%,为160亿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18%以上。同时,手术器械正在向一次性使用的方向发展,预计未来5-10年显微及精密外科手术器械的国内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500亿元,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在手术机器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设备+手术耗材”已是确定的商业模式,碧利医疗在手术机器人耗材领域的布局符合行业大的发展方向。 延伸阅读 36氪首发 |「碧利医疗」获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要实现本土显微手术器械智能制造的“零突破”
2021 - 08 - 07曾经处于汽车工业和移动互联网高景气、高增长周期下的汽车行业,受到电商平台“造节”营销的启发,从2013年开始“造节”营销,并于2015年开始推出诸如“66购车节”等汽车垂直领域的独立电商节,让汽车电商平台和汽车行业享受了长期的红利。 如今随着汽车市场和移动互联网双双进入存量竞争时代,以及传播生态和用户触媒、受媒习惯发生变化,传统的电商购车节和常规的品牌营销手段已经难以满足汽车品牌主们越发挑剔的要求,以“品效合一”为主的诉求成为“双存量竞争”时代汽车品牌主们进行投放的最主要考量因素。 相较传统的以汽车互联网单平台发起和以销售转化为主要目的的汽车造节,近年来行业正在掀起一股“新造节”运动,即台端、网端、地面多端联动,以“汽车+晚会+购车节”为形态,涉及汽车、娱乐、社交、科技多圈层跨界的新式数字化营销正在蔚然兴起,试图打破越发内卷的汽车营销困局。 互联网造节IP化 一场全域营销的发展史 随着电商行业的崛起以及消费升级时代的到来,电商平台以及商家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购物节,主动制造商机刺激消费。电商购物节兴起的背后是互联网的爆发,以及平台掌握了电商流量的重要入口,同时将节日经济通过互联网转为数字经济。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深度参与下,双十一成为了所有人瞩目的“数字经济节日”。 2018 年的双十一,仅用12 5秒交易额就突破了100亿,全天成交额超过2135亿元,一项新纪录诞生。 无论从参与人数还是成交金额,或是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双11已成为人类历史上不可忽视的商业狂欢节。 从此各类造节营销层出不穷,从上半年的情人节、女王节、520、618,到下半年的双11、双12,每年的电商购物节让人应接不暇,大力度的促销打折、红包补贴等方式也成了平台和商家刺激消费的核心武器。 推动这个巨量市场的过程,同时也是移动互联网营销的发展史。 在移动互联网生态的发展下,信息传播新形式层出不穷,用户触点碎片化,消费者自我意识崛起,对于营销的创新要求更高。 消费者现在所消费的,不仅是商品本身,同时也是消费这些商品所象征的某种社会文化意义、某种文化符号。现在国内消费者更侧重于消费时的感觉、体验和氛围。电商平台的“造节”营销正是抓住了消费者这种心理,各种“电商节”出现了"熬夜血拼"、“狂热消费"等现象,不断刷新成交额记录。 随着场景不断丰富,消费行为背后的用户心智也在不断调整。在这中间,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短暂的消费狂欢,更能够洞悉风起云涌、不断变化的消费趋势和风潮,随着直播等新业态的出现,社交和娱乐成为了电商流量转化的重要入口,而实现全洞察、全渠道、全触点、全链路的全域营销,最终实现助力品牌全面加速数字化营销的升级。 销量、流量双景气周期下的汽车电商造节热潮 过去多年是我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汽车销量一年一个台阶,同时移动互联网迎来爆发,用户规模逐年高速增长,在这样双景气周期下, 2013年开始,易车、汽车之家等头部汽车互联网平台在双十一期间举办购车节,借助双十一的IP优势,将造节营销引入汽车行业;此后,易车推出66购车节,开启独立的汽车垂直电商节新时代,并成为年中汽车行业重大的促销节点。此后还出现汽车互联网平台与出行平台等跨界联合举办购车节的递进形态,自此,汽车垂直平台“造节”成为汽车营销界的一支奇兵。 这一阶段的电商购车节,本质是吃数字经济时代高速增长的流量红利,更多局限于汽车互联网平台本身,借助汽车垂直领域的流量入口优势和数字化营销能力,打造汽车厂商、经销商、消费者、汽车垂直平台乃至汽车内容创作者共同参与的购车节盛宴,将精准的流量转化为销售线索,最终实现成交,完成帮助主机厂和经销商促销的目的。譬如早期入局电商购车节的玩家易车,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全年多个节点的大大小小的购车节,每年为汽车行业贡献近10万台的销量。 而在“增量竞争”时代,汽车行业处于高增长期,以开机广告、汽车网站焦点图、车展、电视广告、信息流广告、软文为代表的主流汽车品牌营销手段在品牌占领用户心智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过,当时品牌营销与销售相对割裂。在品牌影响力和销量的提升之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尤其对于像汽车这样昂贵的大宗商品来说。在汽车行业景气周期下,汽车产销飞速增长,汽车企业销量不愁,赚钱到手软,因此给了短期回报并不明显的品牌营销很宽松的施展空间。 低景气下的汽车行业“新造节”突围 然而,花无百日红,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内汽车产业内的竞争越来越强烈,自2018年销量见顶后,汽车工业产销增速放缓,并出现了负增长,中国汽车行业由“增量竞争”转为“存量竞争”已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QM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5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速首次出现负增长,流量红利枯竭已真正意义上到来。 在销量和流量进入双存量竞争的背景下,此前花钱“大手大脚”的车企变得“束手束脚”,企业的营销成为影响产品销量的核心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光做品牌而对销量不用负责的品牌营销已经难以满足车企的投放需求。在双存量竞争的压力下,汽车企业在营销方面也越来越“务实”,要求“品效合一”:既要有宣传打造品牌的效果,也需要有实际提升销量的目标,将用户成功转化为客户。 互联网时代,随着物质的满足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内卷”似乎已经演变成一种常态,带着不可阻挡的气势来势汹汹,汽车品牌营销也深陷“内卷”困境。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每一个品牌就像陈列在商场货架上的商品一样,全都有可能被关注到,只是关注程度如何,就端看各个品牌的本事了。每年车展,巨型的广告铺天盖地,上百场的发布会争相斗艳,流水席似的走访媒体专访间,都让企业营销人员身心俱疲。另外,从搜索引擎推广,再到各种社交平台广告,线上营销渠道的增加,也是导致品牌陷入“内卷”困境的原因之一 而品牌营销是销售转化的前提,在存量竞争时代,品牌营销的有效性成为车企投放最上心的问题,而晚会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被不少平台挖掘,并与电商节结合,以“汽车+晚会+购车节”为代表的汽车“新造节”也应运而生。 今年8月18日,由易车和浙江卫视联合打造的“超级818汽车狂欢夜”即将登陆浙江卫视、易车APP和主流视频平台。晚会设置了主舞台、汽车营地综艺真人秀和品牌直播间三大会场,并安排了5场车型超级秀和5场明星互动秀,配合MR/XR等沉浸式仿真舞台黑科技,把汽车的速度和激情与科技创新、时尚潮流完美融合,配合台网跨屏互动体验,呈现一场展现汽车工业魅力的大秀。 与寻常晚会不同的是,“超级818汽车狂欢夜”是一场以汽车为主角,通过明星、娱乐、科技、互动充分展现汽车品牌和车型性能、亮点,实现注意力聚焦和品牌曝光的新式节日营销。这相较以往单纯的品牌植入模式的浅度品牌营销,形成了深度品牌营销,更容易展现品牌亮点,更容易占领用户心智。 汽车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的地方在于,其需要全方位打造品牌调性,而单一流量远远不能满足这个需求。易车平台、浙江卫视,以及易车背后的控股股东腾讯生态,三大顶级平台构成顶级流量池,相较传统电商购车节的单一网端参与,通过台网联动在流量上实现几何级数跃升。 在场景上,也通过一场由顶流明星、精彩节目和互动游戏组成的汽车主题晚会,突破汽车垂直局限,由垂直、单一的“汽车”转向“汽车+大娱乐”跨圈和破壁,让消费者在享受视听愉悦的同时,充分接收汽车品牌信息。 在形成超级流量池和聚集大量精准销售线索后,“易车超级818”没忘记安排电商购车节去承接车企重视的销售线索转化,长达一个月的“超级818购车嘉年华”将结合大力度的促销优惠,借助节日IP声势将818的超域流量引为私域流量,完成淡季助销的效果。 相较来说,传统汽车电商节更多带来引流+销售转化的单一效果,而“新造节”则实现了“品牌声量+销售转化”即“品效合一”的双重效果。这才是众多车企愿意参与易车超级818的真正原因。 结语 围绕着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守着“中心化”和“渠道为王”的玩法,在以卖方市场为主导的工业化时代已经过去,在这个数智化营销时代,汽车行业营销被推上历史交汇的转折点。唯有义无反顾地拥抱变革,借助新营销打造新品牌,建设消费市场新格局,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总的来说,汽车产业眼下正处在一个新技术、新模式的过渡期,一个存量竞争压力下迫切寻求增长的应激期,汽车营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消费者不愿意看八股文式的产品说明书,也对和自己无关的长短视频无感,更对无处不在的广告视而不见。新消费时代,汽车品牌更需要打铁自身硬,构建智能数据中台,让产品营销变成有源之水。用好奇激发兴趣,用热爱激发转化,把握消费机遇,自信地迎接新方向、新模式,新机遇。
2021 - 08 - 05作者 | 刘雨洁、王与桐 编辑 | 石亚琼 根据公开信息,字节跳动被曝旗下瓜瓜龙(学前课程)、清北网校(K12)项目正在裁撤辅导老师,采取N+2赔付方式。旗下你拍一(思维动画课程)、GOGOKID(外教英语)等业务也正在下架。从7月24日开始,所有从事K12相关业务的教培机构开始思考退路,而字节跳动此番或因恐惧行业余震,正将旗下相关教育业务线裁掉。 昔日的繁荣暂停,市值万亿的K12市场正在快速蒸发。 从年初至今,整个教育板块市值蒸发近万亿元。与股价最高点相比,部分教育类公司跌幅超过九成。蝴蝶效应之下,千万教育机构从业者的潜在失业和再就业问题也造成了新的人才矛盾。 此刻,裁员潮正在席卷整个在线教育行业。 有传闻称,高途裁员比例高达50%以上。按照此前高途公布数据,截至6月,高途员工总人数为2.8万,如果按裁员50%的比例计算的话,意味着受波及人数高达1.4万人。高途集团创始人、CEO 陈向东在7月25日就召集管理层开会,定下了裁员指标:全国 13 个地方中心,在 8 月 1 日前完成关闭,只留下郑州、武汉、成都三个辅导老师中心。 “我们公司现在至少60%的人都在找工作。其中很多人,正等待被裁,好拿补偿。”一家Top4教育公司的品牌负责人刘红在近日告诉36氪,她正在犹豫要不要加入一家企业服务公司。 也是在7月27日,好未来创始人、CEO 张邦鑫在内部员工会上说:“我们这些机构配不上我们的客户了,我们公司也配不上我们的高管和干部了。” 7月29日,在济南的张立,收到了裁员通知。此时距离他研究生毕业入职高途,不足一个月,这意味着他不仅拿不到一分钱补偿,甚至还要再花费一年的时间重新参加校招,整个人生轨迹将就此改变。据悉,很多教育公司只裁新员工,而不是需要赔偿的老员工。 不止高途,好未来、猿辅导、新东方、掌门1对1、火花思维等教育机构,也在排队裁员。好未来全职员工在7万左右,新东方截至2020年8月有5万员工,猿辅导有4万员工且在2021年3月还曾计划在武汉增设2万员工,豌豆思维裁员90%,还有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本地教育机构共70万家,总共受波及的员工数量或超过百万。 一场百万人的职业大迁徙正在发生。如何帮助这些教育从业者再就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短期问题。 一、教培老师再就业,这些或是可行路径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岗位需求回冷之下,势必有大量年轻的从业者面临转行压力。如果K12全面熄火,千万教培从业者今年将加入900多万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 在线教育行业的岗位需求变冷,其实比预期来得更早。 拉勾招聘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从近⼀年在线教育⾏业的职位发布指数来看,自2021年5⽉起,⼈才需求开始断崖式下跌,态势持续至今。 来源:拉勾 来自职场社交平台脉脉的数据显示,2021年5月,“双减”政策正式出台前,教培行业从业者表达过“强烈求职意愿”的人数与同年1月相比增长了33%,运营、销售、教培老师是未来职业发展压力最大的三个岗位。 事实上,近两年,行业急速扩张和未来结构性调整造成的矛盾一直存在,对于在线教育从业者来说,转型和破圈早就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今年4月份还雄心万丈的在线教育同学,6月份就在求新的offer”。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告诉36氪,过去几个月里,在线教育一直在不断调整,行业人才的职业路径也在变化。 来源:脉脉 根据猎聘发布的《2019教育培训行业教师从业者大数据报告》,教培行业本科和硕士学历的从业者占比分别为59.62%、33.12%,人才素质可观;从年龄分布来看,25-30岁的从业者占比最高,为41.00%,其次是30-35岁的从业者,占比为21.14%,行业整体偏年轻。 36氪与业内多方人士沟通后发现,相比应届生,已经拥有行业经验的教培人才,可能的就业方向比较集中,主要的路径可能有以下几种。 公立学校 考虑到下一份工作的稳定性和职业相关性,公立学校是大多数教培老师的第一选择。但近两年,随着考教资和考编的人越来越多,公立学校在编岗位的申请难度水涨船高。公立教师不会像互联网从业者一样频繁跳槽或流动向各行各业,因此目前社会招考的主要难度来自两点: 僧多粥少。公立学校的黄金招聘时期已经过去,目前外放的在岗编制少了很多,同时对于学历、专业、户口、年龄等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只有自身综合素质最优秀的一部分教培老师才有机会挤进编制; 公立学校的岗位开放具有不规则性、不确定性。每年不同地方的教师缺口不同,偏远地区对于教师人才的需求量远高于大城市,但从在线教育行业出来的年轻人往往不愿意离开大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往往也会考虑应聘公立学校的编外教师,虽然没有编制内的待遇,但也可以边教学边等待机会。 私立学校 私立学校也是教培老师的主要流向之一。早在K12没有巨变之前,很多教培老师的职业规划就是先跳槽到私立学校,再跳槽到公立学校。对于年轻老师来说,私立学校的待遇普遍高于公立老师,部分名校薪资比公立学校高出20%-30%,成长性方面也比教培机构高出很多。但应聘私立学校同样存在两个难题: 私立学校两极分化严重,好的私立学校招聘标准不亚于公立学校,招聘条件里明文规定应届研究生、公立骨干教师的私立学校不在少数,而差的私立学校生源非常差,不利于职业成长; 私立学校也遭遇了和在线教育相同的困境,也就是国家推进以公立教育为中心的教育公平,因此政策不利好,对于私立学校有诸多限制。比如有的地区以强制摇号、限制辖区招生的政策限制私立学校引进优质生源,或者给公立学校发放大量重点高中的保送名额等,直接导致一些私立学校失去了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私立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势头同样堪忧。 私人家教/小班教学 在宏观政策限制校外补课的前提下,私人家教和不依托于机构的名师小班教学等手段无异于打游击战。但这一类选择其实是互联网回流传统教育的体现,失去了机构的营销和背书,家长会更信任有公立学校经验背书的名师,而不是从在线教育走出来的年轻人。依赖资源、业务不稳定、没有五险一金、容易经受政策的打击,加上不适合年轻人长期发展,家教和小班教学虽然赚起钱来最为自由和直接,却不是多数教培老师能够接受的职业道路。 K12在线网课 网课是留守K12最简单的合规方式,平台推名师的方法和线下机构大同小异。但在线网课也早已是一片红海,并且在政策、变现能力方面都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教培老师自己录课打造个人品牌,相当于踏进了自媒体和互联网内容创作的领域,杀出重围的概率比应聘上头部教育机构的老师更低。但转机是目前国内互联网巨头、教育巨头等正在纷纷布局智能教育硬件,未来教培老师或许有机会与平台签约,进行内容分佣。 考研/留学/考公/国企 每个行业巨变之下的人才紧急应对之策,都是从提升核心职业竞争力开始。考研和留学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为了应届生身份,或者跨专业学习和提升教育背景,毕业后大概率会转行。相比回归校园来说,考公和签约国企和考教师编制一样,都是人才倾向于职业稳定的选择,但同样要经受考试和淘汰的压力。 切换赛道 转型做素质教育、留学教育、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等赛道,是K12老师再就业的另一条主流道路。大多数机构老师最大的职业优势不是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是教学能力和思维方式。对于教育背景教好的大学生“名师”来说,这一特征尤为显著。在入局教育行业之际,他们贩卖的是自己高学历背后的学习能力和快速理解能力,在程式化的考试面前,教什么内容差别并不是很大。 但从拉勾招聘提供的互联网招聘数据来看,仅6%的在线教育用户将在线教育行业作为求职首选,这一比例的不景气,说明了K12以外的教培赛道还没有开始打捞人才,在逐渐收紧的国家政策和K12教培的落差面前,其他教育市场仍停留在起步或闷声发财的阶段,资本也不敢再贸然跟风入局。 转入其他相关行业 不少刚入行的教培老师对于转行到其他互联网行业表现出了强烈意愿。比起考编、考公、国企带来的薪资落差,新的互联网行业代表着新的财富和职业发展的机会。过去几年中,在线教育快速吸纳了一批原本对教育并不感兴趣的“淘金者”,对于这些顺势而为的人才来说,在线教育只是一时的选择,让自己一直站在风口才是唯一的答案。 根据互联网求职招聘平台拉勾招聘对在线教育求职状态的观察,今年平台上处于“已离职,可快速到岗”的用户比例高达98.5%,远高于互联网全行业的63.2%,代表在线教育人才对于互联网内再就业的兴趣浓厚。 行业意愿方面,内容资讯成为了教培从业者投递占比最大的行业。内容资讯和在线教育工作具有相似性,从内容输出的角度,可以对教培经验进行复用。同时,比起其他互联网行业,对于知识类人才(相对技术类人才)的需求量更大,涉足各个领域,发展路径相对稳定,对于业务经验和专业也没有过多硬性要求。岗位方面,以运营和销售投递占比最高,分别占比19%和8%,这也和入行门槛较低有关。 来源:拉勾招聘 此外,游戏、短视频、SaaS、电商也是在线教育人才主要竞逐的领域。这些行业的一大共性是近几年发展迅速,目前仍然处在风口,受到资本追捧,变现能力强,招聘需求大,市场想象力高。但这一情况与几年前的在线教育如出一辙,是否能真正借势发展起来成为国民优势行业,还要看未来可能会造成的社会问题、国家对于经济方向的扶持和调整。但稳定的工作和淘金的机遇不可求全,大多数人挑选行业也只能是根据自身需求小马过河。 其他从业者再就业 比起教培老师来说,在线教育其他从业者的再就业前景会明朗一些。对于裁员潮所涉及的大量的运营、教务、市场、产品、研发等本身就具有互联网属性的人才来说,最直观的解决方案就是在其他行业继续从事自己的岗位。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市值蒸发下的平行迁移并非一般的人才流通,其效应之下的优胜劣汰形势也是十分严峻的。 以往,每一次互联网出现行业震荡,都会引发互联网人的大厂情怀,认为只要进入互联网巨头和独角兽企业就能保障基本的岗位和待遇,但在经历了一波互联网裁员潮以后,很多人转变了思路:第一,市场对于人才的行业经验和壁垒要求越来越高了;第二,在互联网内平行跳槽不再是人才迁徙的唯一终点,互联网奋斗的终点也有可能是考公和国企。 二、退潮后的K12 像济南的张立这样改变人生路径的故事,发生过无数次。 对于身处其中的人而言,这些痛苦可能只是暂时的。近10年的移动互联网历史上,也曾多次发生新的离职潮。但随着新的经济热点兴起,这些从业者也很可能迎来新的职业发展机遇。 从2010年开始,中国共经历了4次大的裁员潮:2012年全球范围电子、金融等行业大裁员,2016年的O2O裁员潮,2019年的互联网裁员潮,2020年的疫情裁员潮。 来源:百度指数 除2020年的因疫情造成的特例外,这些裁员潮多有着多处相似:发展极快的行业,吸引了众多资本的重仓押注,这直接导致了企业有足够的钱吸引人才,行业薪资高于平均水平,从业人数规模巨大。但当行业的泡沫被戳破,从业者不得不陷入到裁员“潮”。 2019年,从年初到年末,百度、美团、知乎、滴滴、网易、熊猫TV、KEEP、暴风等众多科技互联网公司都纷纷做出了裁员优化的决定。涉及到的行业也逐渐从互联网延伸到了“互联网+”领域。但2019年、2020年随着社区团购、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这些互联网人才又纷纷被这些快速兴起的行业所吸纳。根据脉脉数据,互联网流出的人才主要去了金融行业、生活服务业以及房产建筑业。 来源:脉脉 不得不承认的是,教育机构中超过半数是老师,行业属性极强,且职业技能迁移成本高,导致这些人选择不多,相比于互联网人可能要面临更长一段时间的阵痛期。 而在市场化的教育机构当老师,和在学校当老师,二者的薪酬有着天壤之别。刘红告诉36氪,他们机构有30%的老师是“名师”,年薪在百万元甚至千万元以上,如果他们选择回到学校,年薪或许只有现在的1/10:“你让他们怎么接受这种落差?” 更多的老师甚至无法“回到”学校。首先,学校的老师不仅要具备教师资格证,而且需要有编制,这个编制,是需要定向考取的,名额有限且对于个人来说时间和选择成本很高。其次,抛去“名师”,其中一些机构老师不过是教培机构流水线上的产物,并不具备真正的职业能力,他们或许够不到学校的门槛。 我国教育培训机构在70万家以上,K12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相比我国目前1000万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教师这一体量来说,校外培训的规模和势力早已不再是作为“补充力量”,而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时代体系。 或许,教育行业的规划也是一个重要的可行方案。 教育机构的转型方向在过去半年内已经依稀有了一些亟待探索的答案。未来,我国在线教育的渗透率仍然会稳步升高,只不过,不一定是学科培训,而是更有助于中国青少年成长的教育方案。 素质教育 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素质教育比K12学科教育更加缺乏优质的老师和服务资源,同时,作为义务教育体系的补充,素质教育有助于帮助青少年培养爱好、包装履历、开拓思维。 7月28日,“双减政策”发布仅四天之后,猿辅导上线STEAM产品“南瓜科学”,发起了素质教育的同行赛跑。此前,素质教育的竞争也不可谓不激烈,仅少儿编程一个赛道就吸引了字节、腾讯等早早入局,但过去在学科培训的刚需垄断之下,在线教育企业对于飘忽不定的素质教育并非信心十足,通过不断的上线和下线产品服务进行试错。 36氪制图,截至发稿,其中字节跳动旗下相关业务正在裁员 或许,STEAM会成为在线教育头部企业“活下去”和新玩家弯道超车的必争之地,同时,素质教育会渗透进各行各业,以业务融合的形式打出创新和差异化优势,如网易旗下的教育应用开发团队Oddrobo持续推进开发儿童启蒙游戏,腾讯也在启蒙类功能性游戏上大力着墨。 素质教育领域产生大量人才需求,只是时间问题。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与素质教育相对的是职业教育。二者同时走在应试教育体系下的偏锋,一个针对学龄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另一个则更多面向成年人的就业问题。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是个让人摸不到规则的领域。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概念在新东方、蓝翔等培训学校的推广下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长时间内该领域的资本关注度较低,头部玩家与市场格局尚未形成。 而这一局面可能会在今年发生巨变。 今年2月,公务员教培平台粉笔教育完成3.94亿美元A轮融资,企业培训平台云课堂获得来自腾讯、红杉的1.9亿美元E轮融资,显露独角兽之势。与此同时,新东方也豪掷数亿元投资公职类教培机构导氮教育。根据统计,近两年,IT、电商、运营等数字化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成为了行业内最受欢迎的领域,而职业考试培训紧随其后,涉及公考、金融、财会、律师、管理等多个行业。 这是一个6000亿以上的市场,前景广阔,但同时也存在需求分散、服务续约率低等问题。来自近两千个细分职业种类的需求影响了头部玩家的场景扩张能力,并不容易出现多家企业在同一赛道抢夺人才、教培平均薪资水涨船高的情况。但这也为在线教育巨头的转型和战略复用创造了空间。 从就业矛盾的整体趋势来看,职业教育和技术人才无疑会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市场将长期保持显性增长。而从行业的生产和分发阶段来说,从辅导青少年到辅导成年人,有时候也只不过是形式和用户画像的差别。 AI教育产品 回归科技+电商的手段,或可把在线教育拖出泥潭。 艾瑞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智能教育硬件市场规模为343亿元,2021年预计达到453亿元,并且有望在2024年接近千亿元。基于这一背景,互联网巨头纷纷剑指智能教育硬件,教育巨头也在从网课向硬件+内容的业务生态转型。网易有道更是在今年Q1,通过以有道词典笔为代表的教育产品,实现了2.02亿元的营收,在13.4亿的总营收中占比15%,同比增长279.8%,正在取代广告成为有道的第二增长业务。 目前,卡位智能教育硬件领域的主要有:字节旗下大力教育、华为、阿里、腾讯、百度、网易有道和科大讯飞等。除了互联网巨头,诸如步步高、读书郎等老牌教育硬件企业也在数字化转型,抢夺市场。 36氪制图 而对于部分垂死挣扎的在线教育企业来说,把智能教育硬件作为流量平台,打硬件价格战的同时靠内置的内容和服务变现,或者作为内容供应商和华为、字节等生产的教育硬件合作,都是极具想象力的营收模式。 在可以预见到的未来,这些正在冉冉升起的新兴教培会为在教培机构流失的从业者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但恐怕很难改变这些人里群的大多数收入水平将再也无法回到过去的事实。 (文中刘红、张立为化名)
2021 - 08 - 05据外媒TechCrunch报道,印度金融科技初创公司「BharatPe」近日完成3.7亿美元E轮融资,由Tiger Global领投,Dragoneer Investor Group 和 Steadfast Capital 跟投。新一轮融资后,该公司已累计融资超过5.8亿美元,投后估值达28.5亿美元,成为了印度今年第十九家独角兽公司。联合创始人 Ashneer Grover 表示,新一轮资金将用于BharatPe在未来两年内的业务规模扩张。 这家成立4年的初创公司在近两年内增长迅速,从2019年末的4.25亿美元估值,增长到今年2月D轮融资时的约9亿美元估值。目前,BharatPe的现有投资方包括Coatue、Ribbit Capital 和 Sequoia Capital India。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线下商户提供电子收付款功能并确保营运资金的安全。 尽管印度已经成为第二大互联网市场,拥有超过6.5亿用户,但印度大部分地区仍以线下交易、现金收付为主。在互联网无法触达的人群中,有很大一批经营小微企业的商人,例如路边的茶摊和邻里商店。为了让这些商户也能接受数字付款,BharatPe为其提供基于二维码和POS机的UPI支付基础设施。 图片来自Pexels 这家初创公司目前服务于印度130多个城市的700多万名商户,已为商户合作伙伴收付了近3亿美元交易。BharatPe免费为商户提供二维码接入,而其收入主要来自贷款业务。 Bharape计划扩大其产品和服务,并与Centrum Financial Services达成合作,而后者近期获得了由印度中央银行(印度储备银行)授予的小型金融银行成立许可。 继上一季度高管离职后,BharatPe将任命Suhail Sameer为新的首席执行官。联合创始人Grover表示,“我很高兴Sameer将上任首席执行官,以表彰他在过去一年中帮助BharatPe实现出色的业务增长,并充分发挥其领导能力。我将退居二线,继续监督公司在战略、产品、技术和资本方面的发展。” “我们现在拥有5亿美元的现金,流动性充足,履约能力强,而这笔资金将作为核心支撑点,协助我们完成使命——建立印度第一家真正的数字银行。” Grover表示。 近期的频繁融资表明,Tiger Global对印度市场的兴趣与日俱增。这家总部位于纽约的公司近期投资了数十家印度初创公司,包括社交电商公司DealShare、教育科技公司 Classplus、Apna 和家政服务平台Urban Company。
2021 - 08 -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