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天下网商”(ID:txws_txws),作者:朱之丛,36氪经授权发布。 “戈壁的夜很黑。”张凯说。 那是一种深邃无光的黑色,是真正意义上的伸手不见五指。在万籁俱寂的黑夜里,巴丹吉林沙漠寸风不起,你甚至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 民勤县,隶属于甘肃武威,张凯在这里度过十年。 一个跨越半个世纪的念想,一株无比强韧又脆弱的作物。机缘和执念把张凯留在了民勤的沙地里,他也见证这座荒凉的小镇复苏,成为供应全国的蔬菜产区。 从牧民的野菜,到城里人的珍馐;从不被理解的创业者,到年销量200多万斤的“沙葱大王”。 他一路走来,炙热的时光停留在沙漠边缘。 张凯(右一) 记忆里的大锅羊肉 故事发源于上世纪70年代。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内蒙古支援边疆,他们放马、牧羊,和淳朴的牧民打成一片。日子虽然清苦,倒也过得热闹。 牧区缺吃少穿,食物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听起来丰盛,却实在适应不了中原人的肠胃。长久不吃蔬菜,一群半大小伙逐渐出现了健康问题。 老牧民心疼知青们,就用上了牧区的土法:去沙窝子里拔一把沙葱,羊肉炖好,临出锅时,把沙葱洗干净往里一倒。这样,餐桌上绿意盎然,就算有了蔬菜了。 大锅炖着羊肉,年轻人围坐在草原上唱歌。 风高草劲,肉味混合着葱香。时隔半个世纪之久,知青们都已老去,依然有人对当年沙葱的滋味念念不忘。随着时代发展,牛羊肉早已不再稀罕,这种生长在牧区的野菜,却始终不能轻易买到。 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念想,落到了张凯肩上。 十年前,他在北京一家餐饮会所任职,当年知青队的一员是他的老顾客,两人时常闲谈,那段草原上的岁月在张凯眼前一幕幕展开。 “像在看一部知青题材的老电影。”他如此形容。 老顾客对沙葱的留恋,只能算是契机之一,真正让张凯迈开脚步的,还是身边纷至沓来的需求。他意识到沙葱在餐饮业界是有市场的,这么有特色的作物,为什么没有火出圈? 他只有亲自去寻找答案。 探索“无人区” 在呼和浩特,张凯第一次见到沙葱。 身为餐饮行业老将,这种西北特产也让他感到新奇:沙葱耐旱、抗寒,翠绿鲜嫩,有一种独特的辛香味。 张凯的寻味之旅并不顺利:问遍呼和浩特,当地人表示沙葱产自甘肃。他飞赴兰州,兰州人又说在武威。他来到武威,武威人大眼瞪小眼,最后才有人说:要不,去民勤县看看? 相比其他产区,民勤在种植沙葱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沙葱喜光,当地的光照充足。“它每天的光照时间比呼和浩特多47分01秒。”这是张凯查阅资料后得出的结论。 但临近巴丹吉林沙漠的地理位置,让民勤险些成为“下一个罗布泊”。面对风沙的侵吞,当地政府和居民积极自救,防风固沙,农户也开始种植蔬果创收。 先是洋葱,再是蜜瓜。但在十年前,当地人对沙葱仍然不甚了解。 奔波良久,最后的线索出现在一辆出租车上:司机说自己有个远房亲戚,“好像种了一点点。”他们绕路出城,张凯在离县城十多公里的八一村找到了自己事业的起点——几棚人工种植的沙葱。 他心绪难平:“虽然只有几棚,但我真的如获至宝。” 从负债累累到“沙葱大王” 沙葱是个难伺候的主。 这是一种强韧又脆弱的作物。强韧,是能在贫瘠的砂砾中生长;脆弱,是极其不耐储存,贮存时稍稍出水,就会烂一大片。 “冬天还能凑合,夏天发多少烂多少。”张凯很无奈。 腐烂的沙葱臭气熏天,他只能把成本一两万元的烂菜装车,偷偷拉去远郊扔掉。亏损最严重时,张凯欠下了100多万的外债。 沉重的债务、父母和妻子的不理解,都没能阻拦这个中原汉子的脚步。张凯在民勤的种植基地住了整整一年,和农户共同研究沙葱采割、降温、包装、运输等问题。 经过一年的摸索总结,他们终于克服了沙葱贮存的头号大敌“田间热”。张凯介绍:沙葱的采收标准定为“1公里1小时”,即:从地头到冷库不超过1公里,离土后1小时内必须进库。 源源不断的新鲜沙葱,开始从民勤转运到呼和浩特,又以呼市冷库为跳板,发往全国各地的分销商。随着生意逐渐好转,张凯进一步加大了投入,自备冷藏车、自建精选小车间,冷库也用上了最先进的真空预冷机。 “我们的沙葱已经可以发往呼市为中心、半径500公里的区域。”张凯颇为自豪。 但是,还不够。 受限于销售渠道,沙葱只能和消费者产生间接的联系:我们能在饭馆里吃到沙葱做的菜了。能不能让这两者产生直接关系:老百姓一出门,就能在超市里买到现成的沙葱? 用张凯的话说,沙葱只是上了城市居民的“餐桌子”,没有抵达他们的“菜篮子”。 沙漠边缘的守夜人 转机在今年夏天出现。 盒马鲜生的采购找上了张凯,希望双方能通力合作,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购买新鲜沙葱。张凯提供货源和采收技术,盒马提供超长距离的冷链保鲜,和更广阔的平台。 双方都有丰富的餐饮业经验,他们联手制定了一套更加严苛的采收标准:只有生长15天、长度在13-15厘米的沙葱才能入选,甚至具体到采割的角度、手法的拿捏,都有明确要求。 来自大西北的鲜蔬被摆放整齐,铺上吸水纸、装进保鲜盒,在0-3℃冷链环境下发往上海、北京、西安、深圳、广州、重庆等城市,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追捧。沙葱在上海上市一个月,销量就涨了7倍。 “往货架上一摆,不到半天就销售一空。”盒马采购形容。 张凯创立的天绿维种植专业合作社直接卖断了货,“月销售量翻倍增加,完全是供不应求的状态。” 2020年,仅销往呼和浩特一城的沙葱就有170万斤,据张凯估算,今年的销售量还将再增长30%以上。如此,张凯今年的沙葱销量将超过200万斤,按市场行情推算,年销售额早已超过千万。 居民的菜篮子被打开了。张凯感慨地说,这也算是他近些年来最大的心愿。“虽说我走了10年,但只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接下来三分之二的路,他希望能和盒马一起走完。 时隔十年,当年那个孤身闯沙漠的毛头小子,如今已是经验丰富的沙葱专家。张凯不仅掌握了沙葱的种植和运输技术,也对沙葱美食文化了如指掌。 他侃侃而谈:阿拉善左旗的驼肉锁阳沙葱馅饼、鄂尔多斯的沙葱干崩羊肉、牧民自制的酸奶盐沙葱、呼和浩特的沙葱烧麦……“沙葱由来已久,它是有历史文化积淀的。” 我问张凯:独自一人在戈壁滩上,孤单吗? 他笑笑,转换话题说自己养了一条狗,“晚上就跟狗玩。” 荒凉的沙漠边陲,寂静无声的黑夜。他像一个沉默的守夜人,等待着曙光初露,一个隐形而巨大的市场复苏。命运就像这座西北小镇一样,越是难熬的长夜之后,越有充沛的阳光。
2021 - 08 - 07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天下网商”(ID:txws_txws),作者朱之丛,36氪经授权发布。 万众瞩目的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落下帷幕。 由苏炳添、谢震业、吴智强、汤星强四人组成的中国队以37秒79的成绩夺得第四,意大利、英国、加拿大队摘得奖牌。 虽有惋惜,但国内网友仍然给出了肯定和祝福。 早在8月1日的男子100米短跑赛事中,苏炳添就以半决赛9秒83的成绩,刷新了个人和亚洲纪录,不仅在国内社交媒体上迎来热度狂潮,在国外新闻网站上,他也受到了日本网友的追捧。 “历史性的伟大成就” “同为亚洲人,我为他感到骄傲” “苏神”之名,震动海外。 赛场成绩=知名度=商业价值 中国飞人的出圈,让早早押宝苏炳添的商家尝到了甜头。 在过去一年中,苏炳添曾和伊利、耐克、广汽传祺、Sealy丝涟中国等多个品牌达成合作。凭借着比赛成绩带来的巨大话题性和美誉度,品牌也迅速将与苏炳添有关的广告内容推送至头条。 这些多点开花的品牌造势,也让我们看到体育赛事和商业领域之间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苏炳添代言的广汽传祺新车型“影豹”,就突出了自身的“驭风有型”。 据体育公司估算,苏炳添年度代言身价总计超千万元。 热度从传统品牌溢出到零售业。在淘宝搜索“苏炳添”,不乏相关品牌在商品标题上蹭热度,甚至与其本人并不那么关联的淘宝店铺,也纷纷标上“苏神”“奥运”等关键词,用以招徕顾客。 热点运动员的商业价值,一直都是各大品牌争夺的资源池。 远到曾为凯迪拉克、安利纽崔莱代言的刘翔,曾为锐步、可口可乐代言的姚明,近到频频登上地铁站广告牌的国乒、国羽团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奥运会不仅是健儿们打出名气的机会,也是品牌方的一场公关大秀。 当然,田径运动的影响力,与篮球、乒乓等热门项目不可同日而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翔、苏炳添这样的世界级运动员,不仅刷新了赛事纪录,也为原本沉寂的商业道路破局。 曝光机会加码,商业光环“雨露均沾” 随着奥运健儿频频登上热搜,更多冷门项目为大众所知,原本独属于头部运动员的商业红利也逐渐向着“腰部”下沉。 同样在男子田径领域,与苏炳添一同征战东京奥运、在4×100米决赛中担任第二棒的谢震业,也在社交媒体上收获了不小的热度。偶尔转发商业广告“营业”时,网友就在评论区调侃他:这张形象照P过火了,没有你本人帅…… 就连举重这样的冷门项目,也凭借石智勇、吕小军等颇具传奇性的金牌得主,意外火出了圈。 其中,吕小军更是在一夜之间成为“顶流”。观众们意外发现,这名37岁的举重老将在Youtube、Instagram上坐拥20多万粉丝,甚至连奥运裁判也公然追星,在赛后索要“军神”签名。 更有人顺藤摸瓜,找到了吕小军授权运营的淘宝店和天猫店。店铺售卖杠铃片、深蹲架等举重健身用品,总粉丝数超过4万。 赛场和商场并不遥远。崛起的电商经济时代,为奥运冠军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得益于社交媒体的发达,体育健儿有越来越多扬名的机会。这些机会把他们推到聚光灯下接受审视,也让他们的商业变现之路更加通畅。 不难发现,这一代观众也越来越宽容。 苏炳添在男子100米决赛仅得第六,网友在评论区表示“你已经创造了历史”;乒乓球混双决赛失利时,刘诗雯在镜头前含泪道歉,网友则安慰她:拼过就是强者。 在缺少曝光渠道的时代,冠军们则没有这么幸运。 曾在1990年亚运会斩获金牌的举重运动员才力,退役后饱受伤病困扰,生活贫困。 商业赛道上的“理想运动员” 运动明星的没落与翻红,既有时代因素,也有商业上的考量。 站在品牌方的立场,比起动辄“塌房”的娱乐明星,起用负面新闻相对较少的体育明星作为代言人,无疑是较为安全的策略。 但即便是运动员,也有个人名誉受损、比赛成绩下滑的困扰,这使得品牌方在挑选代言人时日趋谨慎。如何在流量和风险管控间取得平衡,是广告商们长久以来的难题。 在赛场上,有所谓“理想运动员”的说法:不抗拒,享受训练,心甘情愿接受训练带来的劳累和比赛的压力。 在商界,什么才是品牌方钟爱的“理想运动员”? 苏炳添或许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成绩耀眼,外形端正,个性低调不张扬。他和妻子林艳芳青梅竹马,感情稳定,双方时常在微博上甜蜜互动,话题离不开孩子和美食。 林艳芳的微博签名是:“平凡的一家三口,只愿幸福快乐足矣。” 在众多“顶流”明星翻车之际,顽强拼搏的奥运健儿博得了更多社会关注度,也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艰辛和纯粹。值得欣慰的是,这一届观众正在脱离“唯金牌论”,人们开始从更多维度为体育明星的形象打分。 在他们之中,苏炳添是幸运的。他有顶尖的成绩、美满的家庭、稳定的教职,甚至能把自己的赛事数据作为论据引用到论文中。 但是,一切才刚刚起步。如何让获得荣誉的运动员也获得他们应有的商业价值,而不是短暂闪耀后就被弃之不理,是一条更为长远的跑道。
2021 - 08 - 07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时代周报”(ID:timeweekly),作者:刘沐轩,36氪经授权发布。 就在四天前,亚科维迪斯还是一个无人知晓的希腊举重运动员,几乎没有媒体关注过他的经历。但在7月31日这天,亚科维迪斯面对媒体的一段哭诉让他引发了世界关注。 “也许对某些人来说我是在逃避,但是我真的坚持不下去了,我想回到我的家人身边,拥抱并感谢他们这么多年来的支持。”30岁的亚科维迪斯对着摄像机表示,他在备战东京奥运会期间的生活极其拮据,每个月仅能从希腊举重联合会获得200欧元(约合1535元)的补贴收入,这令他完全无法与有专业训练团队、不用为生计发愁的对手竞争。 30岁的硬汉亚科维迪斯被贫穷压垮。(图片来源:athina984) 亚科维迪斯的哭诉震惊了希腊民众,他们纷纷在社交平台上为亚科维迪斯筹款。希腊的体育官员和赞助商也在亚科维迪斯8月1日晚回国时,亲自去雅典国际机场迎接了他。 事实上,亚科维迪斯并不是唯一一位缺乏政府支持的希腊运动员,贫穷也不仅仅是希腊运动员的普遍问题,而是整个希腊体育界的现状。 “哭穷”的奥运选手 与亚科维迪斯长期接触的人都知道他的生活状况:经常由于买不起汽油而不得不步行去训练,物理治疗师免费为他治疗伤病等等,但这些善意反而使得亚科维迪斯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 他的父母告诉媒体,亚科维迪斯往常有时不得不中止训练计划,靠打零工填补训练的开销黑洞。 亚科维迪斯在接受希腊国家广播公司ERT的采访时,描述了他近年来面临的困境。为了取得出战奥运会的资格,他不得不频繁参加比赛,并带着伤病加紧训练。“我带着抓举150kg、挺举180kg的成绩离开雅典前往东京,之后我又成功抓举了156kg、挺举182kg,然后挺举最高尝试了191kg。我无法抱怨什么,我确实在训练的最后几天突破了极限。” 亚科维迪斯的发声引来了许多希腊运动员的共鸣,包括希腊体操运动员彼得罗尼亚斯、拿下NBA总冠军的知名希腊篮球运动员字母哥兄弟,都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声援他。 字母哥安特托昆博对媒体表示,“这是一名职业运动员通常会经历的事,然而很多人却不会去谈论它,因为别人只会说,‘得了吧,你肯定赚了很多钱’。我很高兴亚科维迪斯说出来了,我们都和他站在一起。” 显然,亚科维迪斯尚未取得字母哥那样世界顶尖的成绩,但他确实是一名世界级的举重选手——曾出战2016年里约奥运会,在2018年地中海运动会上获得金牌,并于2020年国际举联世界杯上获得银牌。在缺乏资金和训练仓促的条件下,亚科维迪斯在2020东京奥运会上止步男子96公斤级举重的决赛资格赛。 残酷的竞技体育赛事中,高光永远只属于最顶尖的选手,而亚科维迪斯直到退役才终于引来了关注。 许多粉丝和支持者在亚科维迪斯回国时到机场迎接。(图片来源:Greek City Times) 就在亚科维迪斯讲述自己艰难经历的前一天,男子单人双桨赛艇运动员恩图斯科斯夺得了希腊在东京奥运会上第一枚金牌。他的母亲向媒体透露,希腊政府此前没有为恩图斯科斯提供任何帮助,他的训练全靠父母的家庭储蓄和一个当地民间基金会的资助才得以维持。 一夜之间,他在社交媒体上的粉丝数量从3000人增加到18万人。希腊帕纳辛奈科斯足球俱乐部为他发起了一场捐款活动,一些希腊赞助商表示愿意支持他继续比赛。甚至希腊体育部副部长也亲自到机场迎接他回国,并邀请他一起商讨解决困境的办法。 但亚科维迪斯仍然考虑退役。他在接受Open TV采访时表示,“尽管我想要训练和比赛的热情还未冷却,但我自己一人享受赞助商的优待是不道德的。还有更多人正在经历和我现在一样的困难,我希望国家机制能够帮助这些运动员。如果政府能为那些想要从事体育事业的孩子们提供支持,我才会考虑继续!” 经济危机下的希腊体育 这位因备战奥运会而放弃了医学研究事业的运动员,同样希望希腊政府可以支持本国的奥运选手。“我一年有330天都在Schoinias培训中心,见不到家人和朋友,从早到晚只有训练和睡觉。这种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容易,我希望为国争光,但我也希望国家能够支持我。”恩图斯科斯说。 彼得罗尼亚斯被誉为欧洲体操“指环王”。(图片来源:巴西电视台) 曾拿下三届世锦赛冠军和里约奥运会冠军的希腊艺术体操运动员彼得罗尼亚斯也曾在2021年4月表示,他和他体操队友已经“有七个月没有领到国家补贴了”。 彼得罗尼亚斯在欧洲艺术体操锦标赛夺冠后表示:“我个人可以依靠赞助商继续走下去,但我的队友们没有赞助商,他们的境况很艰难。” 自2009年出现债务危机后,希腊政府就全面削减了对体育联合会的补贴。根据发表在2016年欧洲体育管理季刊上的一篇研究论文,希腊对A类体育项目(田径、水上运动、篮球、排球、足球等)的补贴支持自2009年开始逐年下滑,到2014年已经同比下降了68.2%。 随着希腊政府在精英体育方面的公共支出急剧减少,该国众多体育联合会也面临严重的财务困境,难以运营并支持现有的精英体育项目和有前途的运动员。受此影响,希腊的精英体育成绩出现明显下滑的情况。更糟糕的是,希腊的经济危机和体育联合会的服务缩减也降低了民众对体育的兴趣,构成恶性循环,令愿意从事体育事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希腊体育部长曾在2010年宣布补贴削减计划时表示,“体育是一种投资,我们不能向所有的5000个联合会提供资金,只能向正在创造经济收益的300-400个联合会提供资金”。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新冠肺炎疫情重创了高度依赖旅游业的希腊经济,但在欧盟复苏基金的帮助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21年7月预测,希腊经济将在2021年实现3.3%的增长,在2022年增长5.4%。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在7月16日的最新评级中也将希腊信用评级上调为BB,展望稳定。 但亚科维迪斯和其他希腊运动员未来的生存境况能否得到改善,一切仍未可知。
2021 - 08 - 07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燃”(ID:shenrancaijing),作者:深燃团队,36氪经授权发布。 当下的暑期档,一片寂寥里,《白蛇2:青蛇劫起》 (以下简称《青蛇》) 原本有机会成为最大赢家。 时机上,暑期档最受关注的“救市”大片《长津湖》,提档8月12日,后因为疫情在8月5日宣布撤档。它的强劲对手《怒火·重案》《盛夏未来》,7月30日刚上映,关注度本不错,但同样遇上疫情,猫眼预测内地总票房明显下滑。而在上映地区上,根据媒体统计,截至8月5日下午,因疫情停盘、停密钥地区名单数据已达到了68个,这意味着多地影院开始停工。 相比之下,《青蛇》定档在7月23日的关口,有两周多的黄金时间迎接观众,受疫情干扰少,且同档期里,超20部动画电影,没有可以与之竞争的影片。 同时它也是有题材优势和卖相的。在“国漫崛起”的期待中,国内观众对国漫天然有较高的热情和关注;在内容质量上,《青蛇》豆瓣评分7.3分,在追光动画“白蛇”系列动画中算是稳住了口碑。 但即便是这样,它还是没有拿下暑期档票房冠军的桂冠,截至8月6日,《青蛇》上映15天,总票房4.13亿,还不及才上映8天的《怒火·重案》 (4.31亿) 。从猫眼数据预测内地总票房一路下滑到4.98亿来看,这部国漫片显然没拉动暑假档的电影大盘。 上映第二天后,《青蛇》的票房呈断崖式下跌,来源 / 猫眼票房APP “院线是看好《青蛇》的。”一位博纳电影院的院线经理告诉深燃,《青蛇》一度是他负责的电影院排片最高的影片,但看片的人三三两两,上座率的确有点低。猫眼数据显示《青蛇》首日排片占比42%,尽管后续成绩不如预期,但上映第一周的排片量仍在30%以上,上座率绝大部分却在10%以下。 在暑期档拥有这样大的“捡漏”机会,为何《青蛇》没有被吹起来? 电影行业观察者七月告诉深燃,她是在媒体观影活动上看完《青蛇》的,同时也和电影主创有过交流。在她看来,这部电影的特效绝对是诚意制作。但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要讲述的大女主故事主题不够明确,中西式世界观融合的剧情张力不够,都是票房市场没有被点燃的原因。 “国漫崛起,还在等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她说。 《青蛇》是大女主国漫吗? 《青蛇》较前作《白蛇:缘起》在青白蛇神话故事的基础上,把主角转向小青,讲述的是小白经历水漫金山,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之后,小青带着救姐姐小白的执念进入修罗城幻境的冒险故事。有观点认为,小青是国漫电影作品中首位真正的大女主。 《青蛇》导演黄家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小青身上勇敢、独立的现代女性的性格特征,能够引发现代观众的共鸣。一定程度上来说,《青蛇》的核心卖点,就在于小青身上的大女主意识。 但《青蛇》真的触动女性观众了吗? 根据猫眼实时票房数据显示,《青蛇》的观影人群中,20-24岁的比重最多,为34.2%,男女观众占比6:4,男性观众更多。影视从业者花花表示,动漫的主体消费人群的确是年轻人,但从《青蛇》对标的女性群体来看,影片并没有激发起25岁以上的女性群体关注和共鸣,这跟影片在女性表达上不够聚焦,有很大关系。 蛋蛋是一位二次元迷,在看完《青蛇》后表现出“爱之深责之切”的情感。在她看来,在小青的成长线上,初入修罗城和孙姑娘互相帮扶,还算得上女性互助,随后,小青遇到的司马、性转 (性别转换) 后的小白都是男性,在最后完成救赎的“如果桥”上,也是靠男性小白的牺牲,小青才最终离开修罗城,破解执念。 配图来源于《白蛇2:青蛇劫起》 一部大女主故事,“影片却花一半篇幅在讲其他男性角色如何推动小青成长”,她说,真正的大女主不需要男性帮助也可以完成自己的目标,而在影片表达的故事框架中,其实“原本小青从来就不屑于谈恋爱的”。 在小青的成长线上,人物觉醒只通过“变强”口号表达,也过于单薄。编剧柏邦妮在微博上表示,《青蛇》故事中,常出现“弱男人靠不上强男人靠不住”、“唯有我自己变强大了”这类台词,来展示小青的力量,女性故事变成了唯力量的比拼。 制片人阿西就女性议题与深燃多次交流,她认为,国产女性题材里过强的男性视角算是普遍的现象。《青蛇》有进步,但显然还不够。小青作为绝对的大女主,无论在角色设计还是故事情节上,都暴露着主创团队的男性凝视,小青的像A4纸大小一样的细腰、具有明显女性特征的大胸,以及在男性角色司马眼前设置小青洗澡的镜头,都不是“girl power”,反而有着无处不在的男性视角。 《青蛇》作为一部难得聚焦女性的国漫作品,尝试先锋的女性议题,本来是值得赞赏的,但女性角色并没有塑造得让观众信服,也没激起观众足够的观赏兴趣。 拧巴的情感观与世界观 不仅如此,《青蛇》情感主题的表达也不足以引起女性共鸣。 其制片人崔迪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小青与小白之间是跨越千年的姐妹情,探讨的是一份长久陪伴的感情。但在社交媒体上,《青蛇》最大的争议点在于,小青与小白到底是姐妹情,还是百合恋 (女性之间的爱情) ? 小胥是一名90后男生,喜欢看百合番。他觉得影片中小白“性转”男性的设定非常尴尬,主创意图讨好男女两边观众,最后造成的结果会是,两边观众都不太能感知这股浓烈的情感,不容易引起共鸣。 艺恩出品的《2021年CP圈层营销报告》提到,磕CP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情感结构方式。原本这类“女女CP”有不小的市场,但不少观众觉得剧中的情感指向不明,并没有磕CP的动力。 导致这一结果并不是观众的认识偏差。《青蛇》的主创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在《白蛇传》的很多版本里,小青就是男性的形象,性别对于妖怪来说是模糊的。 但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说法的矛盾点在于,《青蛇》定位为女性电影,它不敢大胆的讲女性之爱,但是又放弃不了青蛇与白蛇能带来的情感话题。而回到创作层面来说,不论是bg情感 (异性之恋) ,还是gl情感 (女性之爱) ,影片都没有展现出青白蛇二人长久陪伴的感情,反而还是局限于两个个体之间的“喜欢”,采用“性转”这种拧巴设定,其实是对女性之间的情谊、陪伴、羁绊,都缺乏认识和想象力。 徐克导演的经典电影《青蛇》里,青蛇也对白蛇百般执念,只要姐姐,不要男人,一句“你老说人间有情,难道妖就无情?有没有想过我们两姐妹五百年相处也是情?”点出了两人的羁绊,但看完故事,不会让人只觉得这是两个个体的“喜欢”,而是对青蛇对白蛇情义相融,复杂而微妙的女性感情印象深刻。相比之下,国漫《青蛇》显得力道不够。 除此之外,《青蛇》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被反复拉扯,也是造成影片口碑两极、票房疲软的原因。 目前大投资国漫作品,都对神话故事依赖有加。这依然是目前最稳妥的动画电影创作形式。制片人阿西对此表示理解,原创一个动漫IP的成本非常大,且效果未知,已有的神话人物认知度很高,改编的适配度很大,能降低创作风险。 借用神话故事的外壳无可厚非,但是这一定程度上为《青蛇》打上了传统故事的印象分,但在视觉上,《青蛇》没有延续前作《白蛇:缘起》的古代故事,而是将青白蛇这段古代神话移植到一个叫修罗城的现代城市,并结合东方美学和西方废土风格进行创作。 配图来源于《白蛇2:青蛇劫起》 “割裂”是小胥作为一名美术设计工作者最大的感受,他非常喜欢水墨画与特效打斗场景,但整体观感上仍有不适。他觉得影片中主场景修罗场割裂感非常明显,例如,修罗城被搭建成一个赛博朋克的世界,但小青和司马去“万宜超市”的路途中,却又看见了很多古风建筑群,故事还加上了投胎转世、轮回、牛头马面等中国古代元素。“主创野心很大,在创作上想将古代风和现代感结合,但观众会消化不了。”他说。 在小胥看来,小青和司马在荒野开车的片段很像《灵笼》里的场景;小青的抹胸装扮像《古墓丽影》里的劳拉,而脸和眼妆也像《英雄联盟》里的阿卡丽。“别说,影片开始的十几分钟真的就像吃鸡+穿越火线。”一位豆瓣网友在观影后写下短评。 影片主题分裂,拧巴的世界观,留给观众种种疑惑,都让人难以进入《青蛇》预设的情景。 国漫崛起,还在等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制作水准在和国际接轨了。”碧柚缇文化传媒的后期特效总监杨治军在看完《青蛇》之后很激动,特意选了三张喜欢的电影海报,发了一条朋友圈配上这句话。在他看来,国漫技术其实已经来到了第一梯队。 网络上也随处可见对影片制作上的赞美。柏邦妮在微博上表示,《青蛇》特效画面出色,水彩段落太出彩,感叹“国漫已经强到这个程度了”。追光动画创始人于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白蛇2》投入了三年时间约500名参与人员,在制作和速度上已经有很大的提升。 这是让人高兴的进步,但并不能掩盖故事的不足。 “优秀的作品背景也一定是完善自洽的,《青蛇》做不到。”蛋蛋表达自己对剧情的疑惑,“为什么转世小白比小青先到修罗城”、“幻境里的法海、雷峰塔和现实到底有没有关系”、“修罗城里不能使用法力,为什么小青还能在修罗城里修炼”、“小青为什么说法海色戒、杀戒都犯了”。《青蛇》给观众留有太多疑惑,却没在影片中解释清楚,表明主创人员在叙事上的不成熟。 国漫作品在剧本创作上有明显短板,导演黄家康也对外提过,在过去10-20年左右的时间里,国内动画编剧人才很少,以致于寻找外部编剧合作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技术强,但故事不够精巧,也被外界视为追光动画的短板之一。 这一次,《青蛇》在讲好一个故事之前,主创还有更大的野心。黄家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至少两次提到:《白蛇:缘起》入围了“动画界奥斯卡”的法国昂西国际电影节的“长片竞赛单元”,他也特别关注动画的“国际视野”,《白蛇2》中他想要让“执念”等中国传统哲思通过技术手段表现出来,从而让海外观众了解中国传统故事,影片中每一个在“修罗幻境”中的“执念之物”,就是黄家康最为满意的设定。 蒙面少年给小青展示“执念之物”骨笛 这一定程度上说明,《青蛇》在意的不止是国内市场,还有海外观众。 一部国漫作品,为了扩展女性受众市场,采用当下最流行的大女主故事为外壳,但没有获得预期的女性观众认可;考虑“国际视野”,一个由中国传统文化衍变而来的故事,丢失了中式故事的内核,也没有俘获国内观众的青睐,可以说两头都没有讨好。 心有余而力不足,野心太大,反而害了《青蛇》。 这一问题,在2020年国庆节上映的光线作品《姜子牙》上也存在。它们是奔着爆款去的头部作品,用中式传统IP为外壳,来触达受众,用西式内核来讲述一个高概念故事,美术惊艳,制作技术上乘,但都忘记了怎么和当下的观众接轨,踏踏实实讲一个能让人接纳的好故事。 电影发行明月对深燃说,虽然国人对“动漫不是小孩看的,大人也能看的认知”还有待加强,但情况与几年前相比已经有明显好转。在《青蛇》的豆瓣短评上,有一位网友留言,“动漫不仅仅是动画,这是家长应该有的觉悟。” 这是国漫市场的进步。 “国漫”崛起每年都要被提及,这背后有观众对国漫的期待,也有从业者不得不面临的压力。《青蛇》的市场效果正好说明,国漫崛起的难点已经不是制作层面,而是缺少了会讲故事的人。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还需要观众多一点耐心。 *题图及文中配图均来源于《白蛇2:青蛇劫起》。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七月、花花、蛋蛋、小胥、阿西、明月均为化名
2021 - 08 - 07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懂懂笔记”(ID:dongdong_note),作者:懂懂本尊,36氪经授权发布。 为了租房,为了在城市中拥有一方栖息之地,为了躲开中介和各种坑,这一届年轻人开启了从线上到线下的社交化找房举动。 7月27号,“烟花”的余波还未从上海离开,大雨从晚上9点开始就没停过。 凌晨1点35分,李静叫的货拉拉如约而至——这位执拗的23岁女生,沿着老式住宅的木质楼梯一趟趟从6楼到一楼搬运着行李,司机大叔见状于心不忍地主动帮她收拾起来。 2点13分,货车停在了新租住的公寓单元门口。卸完所有行李之后,李静蹲在门口一边“想静静”,一边回想起这短短2个多月的租房经历。 “像一场噩梦”,她只有这么一句话。除此之外,李静还惦记着自己的2600元租房押金,以及去居委会举报房东违章改建的结果。 租房——先从躲中介开始? 从2018年开始,杭州、上海、合肥、郑州、广州等地多家长租公寓公司接连暴雷,产业链背后的“租金贷”也给当年租房的一批用户狠狠地上了一课。 风波尚未平息,去年蛋壳、自如等租房平台相继迎来互联网泡沫的粉碎。于是,今年的毕业生们打算汲取前几届师哥师姐的教训,改变租房模式,躲开“中介”去线上和线下寻找自己的栖身之所。 36氪曾发起过一项租房调查,受访者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受访的90后、95后人群,租房占比达93.68%;超过七成受访者选择与情侣、好友或者陌生人合租的方式,只有26.69%的人能够承担整租压力,选择独居。 通勤时间、舒适程度、租金是受访者最关心的三点,比例均超过75%,其中排名第一的是租金。也就是说,在辨别房源安全性之外,年轻人租房更希望省钱。 而据《2020中国青年租住生活蓝皮书》统计,我国房屋租赁人数已超2亿。在整体城市租客群体中,21-25岁的租客占比20.32%,这个群体的年轻人已成为城市租住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其中,被租房的坑“坑过”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在一二线城市工作,对于大多数薪资有限的年轻人来说,租房的问题总是要面对的。 但不论是面对中介还是房东,年轻人就像被困在角斗场里和行业内的每一个因素做斗争,像李静这样的“租客”并不在少数——他们还没来得及奔跑就被“坑”绊住了脚步。 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决定合租还是独居。“刚进大学的时候,我想过自己以后独自在上海打拼的场景,租一个小房子,养一只猫,离开父母开始一个人的生活,每天开心到上天,”不过,这些美景只存在于李静短暂的幻想。 经济承受能力决定了她只能从合租开始,而且上海一些中介“吃两头”(租客和房东各收半个月租金作为佣金),也让她觉得承受不起。 她在去年暑假实习的时候就吃过自如的亏——去年刚复工的那段时间,李静先是从自如平台租到了一间2300元/月的一间主卧,每个月还要交服务费。落笔签约之前,她和自如的管家沟通了自己的要求:不和男生合租,也不要和情侣合租。结果这两个“问题”,那一次都碰到了。 吃一堑长一智。李静从年后又开始在豆瓣上看房了——为了找到“房东直租”房源,李静愿意多花精力、多花时间,只为找到更优质的、更合适自己的房子(而且还能省下中介费)。 自认为已经轻车熟路的李静,在社交平台上转悠了一个多月,终于在5月初找好了房子。这回签约时,她多留了个心眼(见面时打开了录音),房东也痛快答应不会有男室友、不会擅自对房屋进行改造等等。 “结果我住进去的第三天,就发现厕所里有一些男士的洗面奶、剃须刀什么的。原来隔壁那间房早被一个男生预定了,只是我当时看房的时候对方还没搬过来,房东也隐瞒了实情。”看到这样的场景,李静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试着跟房东抱怨了几句之后只能尝试去适应。 男生和女生在同一屋檐下本就有诸多不便,彼此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加剧了矛盾。“他晚上喜欢打游戏,特别响的那种,半夜两点多还在嚷嚷,累了就‘嘣’的一声开门,出来拿冰箱里的饮料又是‘嘣’一声。” 图片来源:李静提供 除此之外,今年上海的几个重点群租房小区被查处之后,反而滋生出了新的“改造工程”。李静入住没多久,房东安排的工人就上门来要将客厅打出隔断,想要再加一间房。7月10号,房东的整套改造计划完成,“他把两室的房子改成了4个房间,连厨房都不要了。” 李静对朋友自嘲道:“想着节约中介费,结果到头来一场空。”和这位毫无诚信的房东沟通几次之后,她决定着要去举报、维权。不过直到现在,李静要求房东退回的押金也未到账。 开“盲盒”的租房人 不仅是豆瓣、微博、咸鱼,甚至是各个小区的门卫都成为现在年轻人“躲避”中介的一条线下渠道。究其原因,除了中介在这个行业一贯的“刻板印象”之外,便是价钱。 朱坚刚刚毕业没多久,他是一个月前通过闲鱼找到了在上海郊区的一套房子,1700元一个月。在此之前,他借住在上海的哥们家里,朋友曾建议他用自如,“但房租都贵,而且还要收服务费,对于一个囊中羞涩的实习生来说,还是能省则省吧。” 朱坚花了半个多月在闲鱼、豆瓣上寻找房源,一天到晚辗转上海的各个城区去看房。然后,他还要一人扮演两个租客的角色和房东讨价还价。“我在闲鱼广撒网,来寻找房源信息,然后加房东微信。然后我会再找朋友帮忙,借他的号和房东砍价,一般能砍下来几百块,看着很少,但是算到每年的租金里面也够本了。” 朱坚每次回忆起还价的过程,就会忍俊不禁,“我两个微信都加了房东,一个号这边说下午来看房方便么?另一个号说太贵了,稍微便宜一些,现在就可以付定金。如果房东答应了便宜,就用看房的微信号再问他一遍价格,或者当面的时候直接报出心理预期价。” 刚到上海工作和生活不到两个月的圆圆,本身并不打算在上海常待。对她来说,只是想在五个月的实习期内找到一个安身之所,以后还是要回到老家去上班。 接触了几家中介后,她感觉从中介平台租房并非易事,“短租的现在很少,一个月租金的中介费也实在太高了。而且,可能是我个人的原因吧,对房屋中介真的没有任何好感,看他们每天在小区门口拿着牌子站着,我就是不太相信。” 她是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开始在微博上开始寻房之旅。泡了一阵子之后,她找到了一套很合适的房源,发布租房信息的是位要转租的“前租客”,房租不需要押三付一,也不收取任何附加费用。最后的结果是皆大欢喜,圆圆当晚就搬了进去。 签约合同的环节,圆圆和前租户签了一个收款单,“等于她主动放弃了放在房东那边的押金,被我捡了个便宜。”事后圆圆想起来就觉得这样租房的方式就像是在开盲盒,碰到什么样的人全凭“运气”。 2018年大学毕业的王杰,说起租房的故事来滔滔不绝。他在北京、杭州、上海来来回回搬了7次家,有被中介骗过,也背着中介偷偷传小纸条和房主联系过,约过在公众号上租房的,还有直接和小区门卫套近乎找过房源。 “大学刚毕业,我是在AJK上找房子,发现了一个单间又好又便宜,位置就在海淀区后厂村的核心区域。我打电话约见面看房,对方提出要100块定金,微信转了之后人就不见了。”王杰说起当年的懵懂哭笑不得。 2020年,王杰来到滨江工作,又面临要找房子的困扰,他毫不犹豫刚直接瞄准公司周边的拆迁小区,然后找小区里的门卫套近乎,也会经常去看小区墙上贴的的小广告。 “综合下来,杭州本地的门卫大爷是比较好的。还给我写了几个房号还有房东电话,看起来大爷已经见怪不怪了,最后我是通过一位保安大爷找到了合适的房子。” 懂懂笔记与一位在自如从业四年的中介人员进行了交流,他坦言,“中介两头吃费用确实收费不低,但是你要知道这样至少有保障。很多有过租房经历,踩过坑的人事后才明白,跳开中介去省钱,大部分时候会适得其反,租到了好的算幸运,遇到了问题是常态。” 从他个人的印象来看,今年开始上海的房子根本不愁租,仅6月份他经手的单子就超过了10户。这个月他的薪资加上提成收入,已经超过3万。 想突破租房困境的年轻人 一边是赚得盆满钵满的中介,一边是如同开“盲盒”般的租客。为了租房,在城市中拥有一方栖息之地,这一届年轻人想尽了办法。在网络上挖掘房源,这种开盲盒般的结果,就算有幸能躲开大坑,难免又会被另一个难题击中——不断上涨的租金。 中原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5月,上海市在租房源的单位面积租金为82.6元/月*平方米,环比4月下降0.48%,同比2020年5月则上涨4.82%。 自如发布的《2021年10城毕业生租房报告》显示:从租房行为上来看,2021 届上海租房毕业生中 8成选择了合租,2成选择整租;其中,后者的平均租金接近 5 千元(4953 元)。 这意味着,一线城市租房市场给囊中羞涩的毕业生的真实选择,其实已经越来越少。想要在租住面积和交通上获得好的体验,只能在租金上持续加码。 今年25岁的李炜是上海本地人,去年研究生毕业后他本可以和父母合住(三室两厅的公寓),但他却反其道行之,薪资只有不到8千,却花了1800在松江租了合租房。 一开始想着还算便宜就先住住看,但因为租的是没有对外窗的房间,隔壁房客抽烟或在房间煮泡面,味道怎么都散不掉。“我从门口到床边最多走两步,屋里只有一张床、一个衣柜、一个书桌,让人窒息呀。而且是押一付三,加上中介费,付完钱的那天我口袋里就剩下几百块钱。” 那时候,最近的地铁站离李炜租住的地方大概要3公里路程,早高峰的时候公车很堵,他只能提早半小时起床,骑着共享单车穿越一条条街道。冬天还好,到了夏天李炜进到地铁里面时,短袖背后总会透着汗渍留下的深深痕迹。 搬离没有外窗的房间是李炜六月初的决定,一方面是房东要涨价,另一方面是实在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中途他也试着看过其他房子,“贵的租不起,便宜的受不了”,几番努力之后,他搬回了父母家里。 据他描述,自己单位里有不少不是本地人的年轻同事,大家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租房中的不愉快,这种话题他几乎从不去加入。 尾声 各方面客观原因,导致近几年房屋租赁人数不断增长。有业内人士告诉懂懂笔记,到202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将突破3亿人,届时会带来巨大租赁需求。因此,需要保障良好的租赁条件,才能让年轻人在城市中获得真正的幸福感。 一线城市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代表着“更多的机遇、更大的发展空间”,年轻人用租房的方式为自己寻找一个落脚点,安置那份对未来的希望。 当中介市场让他们困惑时,他们开始穷尽脑汁去社交平台、线下场景中寻觅。或许他们能省下中介费,但是又会遭遇其他的困难和麻烦。 这些租客们大多经历过难以预料的风险隐患、高昂房租、无良中介、善变房东,甚至在隔断间整晚听着对面室友的喃喃细语……但即便如此,大部分人仍不愿说出“放弃”二字,在“房租”和前途面前,他们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
2021 - 08 - 07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市界”(ID:ishijie2018),作者:易浠,36氪经授权发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国内外大宗商品市场,遭受猛烈的冲击。在下半年的短短五个多月内,伦敦铜报价从当年7月2日的区间高点每吨8904.5美元,暴跌至12月23日最低点的2825美元。 连锁反应下,全球大宗商品供应链市场迎来大洗牌。一家广州的铜矿贸易企业,在风雨飘摇中倒下了。彼时,该公司宣告破产时,其从南美进口、满载铜矿的货船还在太平洋上。这一年,也有不少企业,安然度过这次危机。 十多年后的2020年,新冠疫情带来的危机袭来。这一次,一些企业倒在黎明之前,但同样有一批企业,穿过迷雾后,又一次挺进世界500强。 8月2日,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公布,中国内地及香港上榜公司数量连续第二年居首,达到135家,比上一年增加11家。其中,一些企业表现抢眼,如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商中国五矿、食品领域多元化产品和服务供应商中粮集团、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雪松控股。 后疫情时代,这些企业何以逆势而上,再次挺进世界500强? 经济复苏 正如中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引领世界经济复苏一样,今天的中国,也在扮演着类似的角色。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五年中,按购买力来计算,中国的实际GDP年均增长达8.6%。虽然这比前五年11.6%的平均增速要慢,但它却是美国经济2010年至2014年期间年均增长率2.1%的四倍多。 这次的新冠疫情之后,我们可以看到:2020年,中国第一季度的GDP下滑6.8%;美国第二季度的GDP下滑32.9%。这就意味着,中美在各自的疫情封锁期,都经历了类似的经济紧缩,美国比中国慢一个季度。 在采取遏制和减轻疾病传播的公共卫生措施后,中国积极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实现经济的迅速复苏。2020年,中国经济一季度下滑 6.8%,二季度由负转正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走出一条漂亮的V形曲线。 这一年,在实现经济正增长后,企业迅速恢复和扩大生产。 众所周知,大宗商品是最明显的顺周期品种,经济下行或衰退会冲击大宗商品价格,而经济复苏往往带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从去年11月开始,中国的金属等大宗商品开启了牛市周期,如螺纹钢期货从10月开始便一路向上,焦炭、铜箔等也经历了几轮提价。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非但没有因生产成本出现结构性增长而减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很多海外国家,已意识到中国供应链的重要性。 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增长1.9%。其中,出口17.93万亿元,增长4%;进口14.23万亿元,下降0.7%;贸易顺差3.7万亿元,增加27.4%。 不过,中国面前也不乏“拦路虎”。2020年9月15日,美国下令台积电、高通、联发科等公司正式“断供”华为。今年2月24日,美国签署行政命令,对半导体在内的4项关键产品的全球供应链进行审查,以摆脱对海外供应商尤其是中国供应商的依赖。 这无疑再次给中国的供应链问题敲响了警钟。 其实,早在美国断供中兴时的2018年,中国就已意识到供应链的重要性。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它们都在思索一件事:如何既能控制上游的产能,又能提高下游中小型制造企业的供应链服务能力? 企业崛起 如果说制造业是国家实力的支柱,那么大宗商品产业链,就是制造业的基石和血液。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有不少崛起的大宗商品供应链公司,它们主要聚焦于能源、农产品、金属矿产品三大类上。 负责石油+天然气这一战略任务的,是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农产品部分,有中粮集团;铜矿领域,有中国五矿、紫金矿业、江西铜业为首的三巨头。 这些大宗商品供应链公司,有的专注一个领域,有的横跨大宗商品全领域,有的具备对下游的成千上万家以大宗商品为输入量的中小企业的专业服务能力。 如专注农产品领域的中粮集团,它以农粮为核心主业,聚焦粮、油、糖、棉、肉、乳等品类,同时涉及食品、金融、地产领域。 如能控制金属矿产产能的中国五矿,它率先打通了从资源获取、勘查、设计、施工、运营到流通、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布局。 凭借着各自良好的基本面,这些企业在今年又一次挺进世界500强。8月2日,《财富》杂志公布2021年世界五百强名单。 其中,中国五矿集团以6593亿元的营收,排名第65位,排名再创历史新高; 中粮集团排名第112位,这也是其连续27年上榜以来的最高排名。 有没有既能控制上游的产能,又能提高下游的中小型中国制造企业的供应链服务能力的企业呢?回答是肯定的。一家叫做雪松控股的民企,表现颇为亮眼。 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大宗商品供应链公司,雪松控股旗下企业雪松大宗,实现了有色金属、化工等大宗商品品种的全覆盖。 雪松控股在上下游两端同时发力。上游,针对化工新材料己二腈的卡脖子问题,雪松控股旗下公司齐翔腾达,已建成国内首个己二腈工业化生产基地,填补国内产业空白。 下游,在商业应用领域,雪松控股将大宗商品供应链和供应链金融,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为中小微企业、为大宗商品行业作出新的贡献。 2021年,雪松控股以2188亿元的营收,排名世界500强的第359位。算上今年在内,低调的雪松控股,已经连续四年挺进世界500强了。 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这些企业再次挺进世界500强的关键是什么?除了享受中国经济复苏带来的红利外,还要归功于它们全面响应双循环格局的战略需求。 所谓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国内,进行大豆、小麦、玉米、食糖等农产品进出口的中粮集团,年综合加工能力超过9000万吨,是中国最大的粮食市场化经营企业。 而在国内拥有数十个矿山的中国五矿,2020年马力全开,实现营收7039亿元,铁矿石、铜经营量同比分别增长50%、15%。 再来看看雪松控股的国内大循环。雪松控股旗下雪松大宗,是紫金矿业、中铜国贸、昆明铜业在中国华南的最大分销渠道,也是华南最大的铜产品提供商之一。 为满足各个区域的业务需要,雪松大宗因地制宜,采取区域拓展政策,在中国相继设 立了北京、上海等数十个公司和办事处。 雪松控股还努力从大宗资源供应端,助力中国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比如钢铁领域,提高再生钢的利用量,是中国钢铁行业减碳的重要路径之一。 雪松旗下斯坦科公司正在发挥全球网络优势进行资源寻源,努力为中国企业提供合标的再生钢资源,助力中国钢铁行业低碳转型。 在化工新材料领域,雪松控股旗下上市公司齐翔腾产品盈利能力突出。2021年上半年,齐翔腾达净利润同比预增200%至2 45%,达14.26亿元至16 .40亿元。 除了服务国家“双循环”战略,雪松控股还顺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多年来坚持可持续发展,积极部署绿色产业链。 海外布局 从2020年中期开始,全球贸易开始恢复,中国也积极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 今年3月22日,商务部表示,中国已经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为率先批准协定的国家。所有成员国将推动协定于明年1月1日生效。 随着RCEP的逐步落地,各成员在亚太地区深度融合,区域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据国际智库测算,2025年,RCEP可望带动成员国出口增长10.4%。 RCEP深化后的开放红利,给中国企业的海外布局,尤其是在亚太区域的供应链业务,带来新的机遇。 其中的逻辑在于,RCEP的落地使得新加坡贸易环境更加顺畅。中国供应链企业双循环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正是新加坡。新加坡率先复苏的经济,也成为中国供应链企业锦上添花的存在。 在各种激励措施推动下,新加坡2021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初值,达到了14.3%,比今年第一季度的增速,高了13个百分点。 雪松控股充分利用国内大宗商品领域的深厚积累,紧抓RCEP合作机遇,以新加坡为桥梁,打通国际营销网络。 目前,雪松控股在新加坡有多家供应链业务子公司,其中,总部位于新加坡的Integra,是全球知名的石油化工供应链公司,自加入雪松控股后,其在亚洲和中国石化市场取得飞速发展。 2020年被雪松控股收购的英国钢贸巨头斯坦科,早在1988年就在新加坡设立分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斯坦科的亚洲交易中心。 全球贸易的东风下,这些供应链企业布局的范围之广,超乎想象。2020年,中粮集团海外资产和业务,已覆盖了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粮油及农产品市场中掌握了一定话语权。 中国五矿集团,不仅在境外拥有15家矿山,还曾接手了秘鲁拉斯邦巴斯特大铜矿,以70.05亿美元完成股权交割,实现了中国金属矿业史上的最大海外并购交易。 雪松控股的分支机构,则覆盖中国香港、瑞士、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业务节点沿着“一带一路”遍布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等地。 中粮集团官网称,其海外营收每年就超过2000亿元,占总体营收的50%以上。农产品全球年经营总量,是中国年进口量的一倍以上。 这些企业的海外布局,迎来市场的馈赠。以中粮集团的规模来看,其仅次于“ABCD”(ADM、邦吉、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四大粮商中的嘉吉。 被雪松控股收购后,英国钢贸巨头斯坦科在中国的业务量快速增长,2021年开局就取得良好的业绩,除了销售额增长外,目前在册待执行的合同也已超过81万吨。 这些企业再次挺进世界500强背后,一方面归功于中国经济的复苏、全球贸易发展的机遇、自身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其实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 如2020年,城投雪松(由雪松与广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广州建设于2019年成立)以49.70亿元总价,拿下广州市黄埔区洪圣沙岛3宗地项目,拟打造为文化旅游、创新金融和商业配套为一体的综合体。 优质国资平台与雪松共同进行城市运营项目的投资开发,这表明广东地方国资对雪松利用完善的产业资源优势,为投资项目所在区域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十分认可。 或许,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张劲,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去年年初,张劲曾发问:2020年,这个世界会更好吗? 后疫情时代,这些企业会更好吗?一年后,张劲回答了这一问题:“过去一年,大雪没把我们压垮,穿过迷雾,依然苍翠有光。”未来,也理应如此。
2021 - 08 -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