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墓,300余红军官兵,壮烈牺牲感天动地;四代人,85载春秋岁月,默默坚守无怨无悔。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龙渠乡村民陈德宝、陈榆林、陈宗新、陈梦雪一家四代接续守护红军烈士墓的故事,在巍巍祁连山广为传颂。
8月1日清晨,58岁的村民陈宗新带着女儿陈梦雪,来到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龙渠烈士陵园扫墓,祭拜安葬在这里的红军烈士。这样的守护,陈宗新一家四代已坚持了85年。
走进陵园,青砖地面干净整洁,四周松柏郁郁葱葱,正中央一座纪念碑巍然耸立,碑上“红西路军烈士永垂不朽”10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一束束鲜花整齐摆放在碑前。
紧挨着陵园有一个独立的农家小院,是陈宗新的家。陈宗新拿出一张有些发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村民坐在一起听一位老人讲述。陈宗新介绍,照片记录的是,自己的父亲陈榆林正在给村民讲西路军故事的情景,这也是父亲留下的唯一照片。每逢重大节日,一家人总要拿出来看看,共同回忆父辈们那段熟悉而又遥远的往事。
陈宗新为烈士献花。
“只要我活着,就一直守着你们”
1937年1月,红军西路军在甘州取得西洞堡大捷。一支300多人的队伍返回营地途经白城村时,突然遭到国民党军阀马步芳部的袭击。敌人人数众多、炮火猛烈,缺乏弹药的红军依托白城堡子英勇还击。战至中午时分,红军弹药殆尽。因寡不敌众,300多名红军指战员倒在血泊中。
等到枪声彻底停止后,村民才胆战心惊地走出家门。看到村口四处躺着红军战士的尸体,大家悲痛不已。已年近半百的村民陈德宝来到村头,望着惨烈的场景,不禁潸然泪下。和红军官兵朝夕相处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说话和气,宁愿穿着单衣薄裤靠着墙角睡觉也不打扰村民……
陈德宝是村里的教书先生,也是当地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他亲眼目睹马步芳部队像土匪一样欺压百姓,到处烧杀抢掠,更加拥护一心抗日救国的共产党和红军。怀着对红军的崇敬之心,陈德宝发动村民一起收敛红军遗体。但由于当时受反动政权的欺压蒙骗,加之在白色恐怖的腥风血雨下,有的乡亲们害怕马匪军报复,不敢前来。陈德宝便带着儿子陈榆林和几个胆大的村民,在村外一处空地挖了一个很大的墓穴,将烈士们的遗体合葬在一起。从此,村里就有了这座红军墓。
在清理红军遗体时,陈德宝发现有两名红军战士还有微弱心跳,看上去只有十六七岁的样子,因受重伤处于昏迷状态。陈德宝冒着生命危险,把两名红军战士背到村子南面一处靠山的土窑里藏了起来,并安排妻子偷偷给红军战士送饭。
不久,陈德宝营救红军战士的事被当地民团发现,凶狠的团丁把他抓去严刑拷打。后来,在好心人营救下陈德宝逃了出来。“听爷爷讲,两名受伤的红军小战士是南方口音,虽然身体瘦小,但很坚强。两名红军战士没有逃过敌人的搜捕,被凶残的敌人扔进冰窟窿淹死了。爷爷为此伤心了好长时间,一提起马匪就恨得咬牙切齿。”陈宗新说。
“只要我活着,就一直守着你们。将来我不在了,我的儿子、孙子守护你们。”站在烈士墓前,陈德宝老人默默许下诺言。
“再苦再难都要守护好红军墓”
1952年,陈德宝去世了。临终前,他向儿子陈榆林郑重交代:“这座墓里埋着红军烈士,他们是为咱们穷人打天下牺牲的,都是好人。你要记着,再苦再难都要守护好红军墓。”
从那以后,陈榆林牢记父亲的遗言,成为第二代守墓人。次年,为方便守墓,陈榆林把家搬到红军墓旁一个独立的院落。看着他们一家孤零零地住在那里,亲戚都劝他们搬到居民点去。陈榆林说:“这儿离烈士墓地近,方便守护。”几十年来,陈榆林一家一直住在那里,几次翻修房屋都没有搬迁。
“1965年,我嫁到白城村时,陈家就住在远离居民点的院子。不论冬夏、不管闲忙,陈老汉每天都去陵园打扫卫生,清理杂草。陵园在他的看护下,没有受到一点损坏。我们也讲不出啥大道理,但知道他们一家人做的是修行积德的好事。”75岁的村民王桂花说。
1970年,当地开展平田整地行动。心急如焚的陈榆林赶到当时的龙渠人民公社,向公社领导汇报情况。公社领导很重视,发动村民重新整修红军墓,并在四周用砖头砌上围墙,种植杨树和松柏。陈榆林在墓前立了一块木碑,用毛笔写上“红军烈士之墓”。“当时我才8岁,刚上小学,学校还发动我们背砖用来修墓。”陈宗新回忆。
在那个特殊年代,有人说陈榆林给红军守墓是“牛鬼蛇神”,并威胁他赶紧把红军墓平了、把纪念碑拆了,但陈榆林态度坚定,没有动摇。那些人不敢自己去平坟拆碑,便又说陈榆林给红军烈士摆祭品的行为是在搞封建迷信,把他拉到村口狠狠地批斗一番。
有一年,村民取沙土垫地蔓延至红军烈士墓周围。为防止烈士墓遭到损坏,陈榆林劝村民:“墓里埋葬的是革命先烈,他们为了我们过上幸福日子牺牲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决不能破坏烈士的墓地。”听了陈榆林的劝说,村民再也不到这里挖沙取土。
2002年,陈榆林去世后,守护红军墓的任务便落到儿子陈宗新肩上。陈宗新说:“自我记事起,每逢清明、春节等重大节日,父亲都会带着我们先来祭扫红军墓,再去祭拜自家祖坟。”在他们一家的宣传带动下,当地干部群众和学生经常自发前来扫墓。
“讲好烈士故事,弘扬英烈精神”
清扫陵墓、种花植树、浇水修枝、清理杂草、擦拭墓碑……几十年来,不管刮风下雨,定期到烈士陵园祭拜长眠在这里的红军烈士,已成为陈宗新生活中重要的一件事。随着对红军战斗历程了解的深入,陈宗新对英烈的尊重和崇敬之情与日俱增。
“不能只是打扫卫生,还要给群众讲述烈士的故事,弘扬英烈精神。”多年来,父亲的嘱托一直在陈宗新的脑海中回响。为弘扬革命烈士精神,只有初中学历的陈宗新到当地革命纪念馆学习英烈事迹材料,主动为前来烈士陵园祭扫的干部群众和师生讲红军艰苦奋斗、英勇奋战的感人故事。
2021年6月的一天,来自兰州的一批游客瞻仰烈士陵园,陈宗新负责讲解。他用质朴的语言、深情的讲述感动了旅客。此后的一周,慕名而来的游客,两次点名请陈宗新讲解。
“这几年,党和政府对保护烈士墓的投入很大,十分重视红色教育,每年到这里祭奠烈士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一天来好几拨人。看我忙不过来,女儿陈梦雪主动加入,担任义务讲解员。”陈宗新说。
陈梦雪是陈家第四代守墓人。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她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并兼任龙渠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她讲解认真细致,流畅深情。因为她知道,她的每一句讲解都深深饱含着父辈沉甸甸的嘱托。
说起烈士陵园情况,陈梦雪如数家珍:“2005年,乡政府发动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对红军墓进行整修;2012年,政府又投资80多万元,对烈士墓进行修缮,建成占地近5000平方米的‘龙渠烈士陵园’。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门、围栏、纪念碑都是2012年修建的。”
陈梦雪打小跟着父亲为烈士扫墓,幼年时就在心里种下爱党爱国的种子。看着同龄人一个个跳出农门到城市工作,她也曾有过思想斗争,但她更清楚守护陵园不仅是父亲的期望,更是祖辈传承下来的重任。“去年3月以来,来陵园缅怀革命先烈的人数大幅增加,一天下来虽然很忙、很累,但很充实。”陈梦雪说。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听了陈宗新一家四代守墓的故事后,我非常感动,我要把这种精神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把红色精神传承好、发扬好。”龙渠乡新胜村党支部书记张自奇说。
2021年,陈宗新被提名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今年1月22日,陈宗新被评为2021年度“感动甘肃·陇人骄子”。谈到今后的打算,陈宗新说:“只要我还能走得动,我就会继续守护在这里。我们家会把西路军的故事一代代讲下去,把不畏生死、敢于牺牲的西路军精神传下去。这是父辈的重托,也是光荣的使命。”
青山埋忠骨,热血照千秋。一座丰碑,见证了红军西路军将士浴血奋战的悲壮历程;一家四代,书写了尊崇英烈、爱戴英烈的动人篇章。(作者:李栋 中国国防报记者 司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