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目的相通、思想贯通、内容融通。开展党史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了解党的历史,学习党的知识,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与智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教育引导大学生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可以帮助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为此,探索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进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活动是党史教育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为提高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需要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载体,以教法为路径,夯实课堂教学活动基础,提升教育教学效能。
正人先正己。教师是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又是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关键。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教师了解、掌握党的历史是前提。如果思政课教师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一知半解,就不可能在思政课教学中信手拈来,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教育大学生之前,思政课教师要首先加强党史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调统一。
教材是党史教育和思政课教学的载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可以鼓舞斗志、明确方向,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可以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可以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在思政课教材中,结合大学生专业特点和专业发展需要,对党史教育资源进行提炼和整合,就可以发挥党史育人作用。
教法是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途径。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最终要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去实现。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高尚的人生追求”内容时,思政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融入“为人民服务”等相关党史知识,引导大学生展开讨论,对“为人民服务”这一高尚的价值追求进行分析和内化,就可以在丰富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以叙事思维为核心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从整体性视角出发,以叙事思维为核心,注重理论叙事与故事叙事的融合,对党史知识进行分解和重组,可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叙事思维,即运用故事将事实整合起来,并通过情感元素渗透,以期感动听者的一种思维方式。作为一种育德方式,叙事可谓历史悠久。从人类文明的早期看,史诗所歌颂的英雄或其他历史人物,同时也具有道德楷模的意义。党的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他们的故事感天动地,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可以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党史故事作为党史教育资源的传播载体和整合方式,可以生动地展现党的发展历程,有效提高党史教育的感染力,使大学生在故事叙事过程中获得心灵洗涤,从而大力发扬红色传统、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为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在精心选择富有感染力的党史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融合理论叙事内容。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内容时,思政课教师可以以理论叙事为视角,以“时间”发展为主线,结合问题教学方式,为大学生叙述出关于“中国精神”的故事。这样不仅符合思政课教材自身逻辑,而且体现出融入党史教育的思政课程内容的创新性、高阶性、思维性。
以技术创新为助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以微信等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同时以其开放性、共享性推动了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因此,以技术创新为助力,借助技术优势在思政课中渗透党史教育内容,不仅可以延伸、补充教育资源,而且可以增强党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
观念层面上,树立“党史教育+信息技术+思政课程”的多维度教学观念,通过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党史教育资源既能渗透于思政课教学体系中,又能渗透于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中。
方法层面上,积极搭建网络学习平台,通过构建包含图片、视频、文字、声音等党史教育资源的信息化教育平台,创建微课、慕课等网络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党史教育实效性。
情感层面上,注重对大学生的“情感性价值”进行整合,并在教学实践中确保各要素协调统一。思政课教学情境、活动内容是情感的载体,在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党史教育活动中,应以满足大学生情感需求为重点,将党史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时进行规范性、完善性整合,以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情感体验与感受,切实从党史教育资源中获得精神品质提升。
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抓手
党史教育是讲好“党的故事”,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途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022年2月8日,教育部又把“统筹推进本硕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年度工作重点。推进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需要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抓手。
大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已经接触到不少党史知识。为了避免重复教育、低效教育,到了大学阶段,着眼于整体化、系统化、一体化原则,根据大学生的不同需求,综合考量其家庭、社会成长环境,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等要素,注重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有序衔接与逻辑展开,实现党史教育、思政教育和学生发展同频共振尤为重要。
以党史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教学实践体系,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学习党史教育资源过程中,将党史资源转化为行动指南,充分发挥出党史教育的辐射作用,避免党史教育概念化,提高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紧密性,发挥出党史教育的最大效用。
以制度构建为保障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以制度构建为保障。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可以为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提供实践框架,进而产生约束效应,为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奠定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基础。
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机制,通过党史理论、党的政策等学习,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党史教育自觉性,可以确保大学生在自身思想意识影响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党史观。结合实际教学开展情况,对教学评价等制度进行优化调整,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制定协作机制,学校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积极构建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资源整合机制,鼓励思政课及其他课程教师、大学生积极参加党史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形成党史教育合力,不断优化党史教育氛围,为构建完善的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制度建设助力。
百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全面反映了我们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生动实践。高校思政课教师坚持正确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就可以实现党史教育和思政课教学同频共振,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伟大实践。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策略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9〕-JKGHYB-0500)的阶段性成果。
(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 涂俊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