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ontribute@sscms.com

我的思政课
如何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让思政课更“接地气”
2022-10-23 02:10:22     【字体: 】    

桑雷

 

  任何学校都处在一定的地方文化传统之中,开发和利用具有厚重历史沉淀和重大社会影响的地方文化资源,让思政课更“接地气”,已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诉求。这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学校的文化传承功能,而且可以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改进教学方式、增强教学实效。

 

  把握好目的性、有效性和适度性的原则 

  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是思政课“人本化”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乡土意识、提高综合素质的现实需要。考虑到地方文化资源多元性、分散性、异质性等特点,需要综合考虑思政课的内容结构,在选择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时坚持三个原则,找准两者的契合点。一是目的性原则,即做到“有的放矢”,“的”是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矢”是与教学内容关联最密切的地方文化资源。有的放矢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体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二是有效性原则,即思政课教学对地方文化资源的选择和利用要体现“两个明确”:明确所选择的地方文化资源相比其他的社会资源更加贴近教学内容,更加有效地推动教学改革走向“生活化”;明确所选择的地方文化资源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感性理解和理性运用,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三是适度性原则,即必须认识到地方文化资源对思政课教学起到的是辅助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地方文化资源并不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切忌简单的累加或机械地重复,勉强和过度的应用不但无助于教学实效,反而还可能弄巧成拙,弱化思政课的教育价值和魅力。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丰富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适合的地方文化资源能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内容,而要使这些资源真正转化为教学的实际成效,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转化方法和跟进措施。鉴于思政课理论性、政策性强的特点,配套教材的知识容量和知识体系庞大,往往概括性和抽象性较强,这就要求思政课必须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实践证明一个可行的路径,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中适当地补充一些地方文化资源的内容,充实既定的教学内容体系。特别是地方文化资源中蕴涵的历史遗存、人文精神、红色故事等,能够为思政课教学注入鲜活的元素,使思政课教学更有灵活性和针对性。以江苏淮安为例,淮安是历史名城,同时也是革命老区,是周恩来同志的故乡,有着独一无二的地方文化积淀。这些地方文化资源本身就是教师理论讲授最自然的教学素材,也是更直观、更生动、更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如,讲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相关的地方特色文化内容。以周恩来精神为核心的亲民文化、以西游记文化为核心的创新文化、以大运河文化为核心的漕运文化等淮安地方文化资源,这些易于为青年学生接受和理解的知识,既可以让教师更加具象地进行理论阐释,又能够联系地方特点向学生介绍地方文化历史和发展,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坚定“四个自信”的同时,增强他们的乡土意识和地域情感。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空间 

  地方文化资源本身是一本鲜活的实践教材,它能够为思政实践教学课供广阔的实践载体和体验平台,有助于帮助学生由“真懂”走向“真信”。一是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自主网络学习。在思政课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改变学生“要我来”为“我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能够起到不错的教学效果。今天,思政课教学面对的“05后”大多是“网络原住民”,对网络资源有着天生的偏好。面对信息网络时代便捷的学习平台和海量的学习资源,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育和引导学生利用主流学习平台,阅读相关的理论文章、观看相关的爱国影片、浏览相关的红色展览、学习相关的在线课程等,使学生学习突破传统教育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同时也为教学提供多元化、交互式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二是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校内实践教学。在“大思政课”改革的背景下,校园文化在开展校内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反映在实践教学方面,就是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将地方文化资源“引进”校园。学校要发挥好人才智力集聚的特点优势,校地共建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平台,常态化开展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邀请“抗战老兵”“中国好人”“劳动模范”“创业先锋”等走进校园、走上讲台,讲述地方人文历史,诉说身边典型故事,把书本上的抽象理论学习与鲜活的地方文化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了解地方文化的同时,增强保护、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自觉意识。三是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情境体验是当前思政课改革的新趋势,能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深化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考虑到成本、投入、效益等多方面的因素,除了学校和地方各自独立建设的各种实体和虚拟资源,校地共同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实体+虚拟”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线上+线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专职+兼职”打造思政课教学队伍,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体验式教育和沉浸式教育。当前,在数智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知名的地方文化资源大多借助AR、VR技术实现了数字化改革和升级,这为“思政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的延伸提供了条件。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学生线上实践体验,比如“网上重走长征路”实践活动,让学生置身于虚拟的场景之中,通过情境再现、互动参与等形式,开展全过程沉浸性的体验,切实做到在行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在提升中增强认同。

  总之,地方文化资源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益补充。当然,思政课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具体课程量体裁衣。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地方文化资源服务思政课教学的优势和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作者:桑雷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