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桐清
今年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改革攻坚关键年,肩负着“提高质量、提升形象”两大重点任务,“大思政课”建设也被列为年度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应借此更加有效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切实抓好思政课的关键课程建设。思政课是完成立德树人使命的关键课程,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集中全国力量编著通用教材,制定统一标准配备专任教师、确定课程体系,通过“大讲堂”集体备课,思政课教学有高度、有厚度、有温度。在“大思政课”“善用之”新要求下,高职院校必须以更高标准把思政课这个关键课程建设好。
建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只是配齐专职教师队伍,更重要的是要配强专职教师队伍。一方面,教师要摒弃朴素的“从业”心态,心怀“国之大者”,瞄准为党育人“大目标”,运用建党百年、全面小康、抗击疫情等大题材、大事件、大素材,力做“大先生”教“大学问”育“大英才”。另一方面,要建立思政教师队伍动态管理机制,定期考核其做人做事做学问是否符合思政教师“身份要求”,实行优胜劣汰,不断优化专职队伍,确保思政教师队伍政治可靠、素质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
创新抓好思政课的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一般针对非思政课而言,目的是使非思政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课程思政不仅要挖掘课程中的育人元素为育人服务,而且要创新方式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隐性实施思政教育。这一理念同样值得思政课借鉴。
思政课的课程思政不同于非思政课的课程思政,其课程内容本身就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关键在于教师授课在遵循课纲的同时,要把党中央最新精神、国内外最新重大事件融入其中,以不同专业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实施教育,做到思政内容和教育方式的大众化、现实化、可感化。
在信息化时代,以新技术手段实施思政课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思政课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学校其他部门共同的任务。思政课必须紧跟新技术发展,把教育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线上线下结合,师生融合互动,教导体悟互补。如建立思政专题网站、名师工作室,实施思政信息冲击、互动答题激励,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正面教育;制作政治类动漫或仿真作品,顺应新时代学生接受信息特点,让学生在欢愉中受到立体式教育;创作思政情景剧、正能量短视频、鲜明主题微课、高尚生活抖音,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受到感动感恩教育;主动延展教育时空走进社会大课堂,融社区红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重要项目资源、重大科技资源于思政教育,把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优秀文化传承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浸润中增强文化自信。
努力实现思政教师的专业化专职化。虽然高职院校有一批优秀政工干部和学生政治辅导员可以兼任思政课教师,但是作为关键课程,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专职化的思政教师骨干队伍,严格按照1∶350比例配备到位。
专业对学生思维方式、认知方法、信息获取渠道有一定影响,要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就需要从组织管理上把思政课专任教师按专业分工并相对固定,使教师的教学实施有所侧重,以便其充分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积累专业发展成就和典型案例,把专业思政资源恰当融入思政课教学,以“自己人”走进学生内心、引起心灵共鸣,从而同频共振专业教学,形成育人合力。
对高职院校开设的三门思政课,应以专业化专职化为目标,明确每一位思政课专任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的主攻方向,促使其精深课程内容,不仅政治正确,而且表达准确,做到深入浅出,使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真正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专业分类化。专业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单位,每个专业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每所高职院校都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组织专家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汇聚行业产业文化资源和各校文化传承,对所开设的专业和课程分类提出课程思政要求。如工学类专业要注重强化学生质量意识、“双碳”意识、廉政意识,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激发学生技术技能报国、扎根基层一线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农林类专业要注重生态文明教育,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根祖国大地抱负、“大国三农”情怀和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责任感。
认真补齐校企合作思想导向的管理短板。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的本质是校企文化互动。学校文化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依赖“人”创造效益,通过市场竞争取得利益,不能简单地移植到学校文化中。企业文化要为学校文化所用,必须积极吸收其中有利于学生形成道德、理性和真善美的文化因子。
在校企文化互动中,要以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的政治要求,甄别、择优企业文化中的有益教育因子,做到职业性和先进性有机统一,防止企业因追求利润可能存在的极端利己、不讲诚信、短期行为等消极文化伴随企业文化渗透到学校育人过程之中。在校企共编教材时,要以学校为主导、企业为补充,做到思想性、教育性和技术性相统一,使企业文化进教材建立在技术层面但又高于企业文化层面。在校企共育人才过程中,学校要明确规定企业兼职教师的资格标准,除了要明确学历、技术专长外,还要融入思想素质、职业精神等要求,有效降低兼职教师“副业”心理,防止他们对学生教育指导的随意、放水或过于刚性,甚至灌输社会不良文化误导学生,真正实现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健康融合。
(作者系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2年0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