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ontribute@sscms.com

最新资讯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继续写好写精彩
2022-10-20 02:13:30     【字体: 】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作出了明确宣示和科学回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艰巨而伟大的社会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巨大政治勇气、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强烈责任担当,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大论断和重大部署,指引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

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鲜明提出、深刻阐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一文,是总书记在这次研讨班上重要讲话的一部分。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宽广视角,对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个重大问题作出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指引。

2022年9月2日零时33分,经过约6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密切协同,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陈冬、刘洋已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图为9月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结束出舱任务正在返回的画面。 新华社发 李杰/摄

要把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这篇重要文章精神,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坚定战略自信、保持战略清醒、增强信心斗志,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从社会革命的角度,深刻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真理性、强大生命力,明确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是我们党必须回答好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本质规律,创造性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强调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判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础上提出“十四个坚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并根据新的实践对党和国家事业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守党和人民在艰辛探索中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新时代10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明确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图谱。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各方面先后出台2000多个改革方案,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对党进行了革命性锻造、对军队进行了革命性重塑。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不断筑牢、基本制度更加完善、重要制度不断创新,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日渐成型。

——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实施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国际形象极大提升。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经济总量实现新飞跃,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发展方式发生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步伐明显加快;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织就全球最大社会保障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容颜初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2022年5月21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六师北塔山牧场刚刚建成的风力发电场风机林立,一派壮观的场面。 人民图片 王志清/摄

——激发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主动。鲜明提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新时代奋斗精神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全社会充满向美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和平、追求幸福、奉献世界,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新纪元。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必将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再接再厉,更好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民族近代史、中华文明史五个维度,深刻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党一经成立,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奋斗作为自己的纲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回看走过的路”,深刻阐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和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前28年,“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对怎样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长期探索,取得重要成就,也经历了严重曲折”;改革开放后,“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性变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发展大踏步赶上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团结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历史和现实雄辩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最根本的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表明,社会主义没有灭亡,也不会灭亡,而且焕发出蓬勃生机活力”;“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022年8月9日,国内首条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工程示范线——“红轨”在江西省兴国县顺利竣工。这标志着一个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中低速、中低运量的新制式轨道交通系统诞生。 人民图片 鲍赣生/摄

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揭示了无产阶级必然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指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正确道路和实现力量。从此,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在与资本主义的斗争中,社会主义又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10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领导人民向着奋斗目标坚定前行,不但建立了社会主义,而且维护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但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认识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应该拉长时间尺度,放在世界社会主义演进的历程中去把握。”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总结回顾科学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深刻阐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成功的重大意义,对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提出根本要求。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从成功经验和曲折波折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回顾:一方面是“东风压倒西风”,总书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社会主义由此从理论走向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特别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科学社会主义由此从一国实践走向多国发展,同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基本上势均力敌的格局。另一方面是“万花纷谢一时稀”,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从来不是笔直的,而是充满曲折和波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不仅导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不复存在,而且对向往社会主义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严重冲击,很多发展中国家被迫走上了照搬西方制度模式的道路,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成功的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遇到严重挫折的严峻考验面前,中国岿然挺立、从容应对,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轮不惧风雨、破浪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振聋发聩地指出:“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社会主义在中国没有取得今天的成功,如果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也在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那场多米诺骨牌式的变化中倒塌了,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失败了,那社会主义实践就可能又要长期在黑暗中徘徊了,又要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作为一个幽灵在世界上徘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2022年8月15日,福建省连江县奇达村连成片的渔排宛如一座“海上牧场”(无人机照片)。奇达村是一个集齐了“山、海、岛、渔村”等元素的千年古村落,是天然的避风良港,适合养殖鲍鱼、海带等海产品。 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摄

关于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强调:“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道路错误,我们不仅达不到目标,甚至可能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明确要求:“党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为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作出更大历史贡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永葆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

恩格斯深刻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使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强大支撑。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以鲜明问题意识、强烈忧患意识警醒全党:“要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

“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总书记鲜明强调:“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但同时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再一次明确要求:“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

“有深深的忧患意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习近平总书记回顾我国历史上的朝代政权兴替,发人深省地指出:“一个政权建立起来后,要保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不自省、不警惕、不努力,再强大的政权都可能走到穷途末路。”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必须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

要有“历史眼光”。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深刻指出:“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好、建设成,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漫长历史进程中,确保中国共产党不垮、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倒,是一个极难极大的风险挑战。”总书记总结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惨痛教训,深刻指出,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但没有历史眼光,没有长远眼光,也干不好当下的事情。

“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回看来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下,中国已经在人类的史册上写就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远眺前路,无论遭遇任何风险挑战考验,只要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一定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 编辑:白 翔   送签:白 翔   签发:赵品 )

分享到: